道德经 > 注解
+

《為老學正名》第三篇:『道之科學』

作者:楊水源    来源:老子论坛

研究老學己經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老子所創見的『道』,早己傳遍全世界,『道』這名詞己然成為人類共通的語言。但是很諷剌的,當代許多老學專家對老子道學的涵意似乎仍莫衷一是,有志學老的後進更因此不得甚解而心生疑惑。
  英國哲學家貝扶里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老子之道,骨子裡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說『道』是不實際的,老子的見解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內涵。」外國人研究道德經自有語文上的侷限,對老子的學問有此評語是可以諒解的。
  道學創始已歷二千多年,前賢研究老學者亦不知凡幾,但老子之道至今似乎仍舊隱於五里迷霧中。即便是現代知名教授陳鼓應先生,在其著作中亦如是說:「老子的道究竟是實際的存在?或只是概念性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直截了當的說『道』只是慨念性的存在而巳,『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寫,都是老子預設的……它只是一項預設,一種願望,藉以安排與解決人生種種的問題……對於這個預設的命題,我們既不能否認,但也不能証明它……我們不能從存在的觀點來處理它,只能從設定的觀點來討論它。」--老子今註今譯39頁。
  陳教授行事一向灑脫,他快人快語,認為老子的『道』純是老子為推展其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而無中生有的哲學概念罷了。
  學者對老子『道』的內涵充滿迷惑遲疑,這顯然是中外皆然,甚至我們可以說千古皆然。
  對於後學的疑惑,老子早就有先見之明。
 「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天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道德經第七十章。
  二千五百多年了,聖人的喟嘆依然餘音在耳。老子就是憂心後人將衪創見的『道』當成無本之學,所以衪一再強調『道』是知行合一的學問,『道』的內涵有宗有旨,真實不虛,完全可體驗甚至獲得的。老子知道知音難覓,又有多少後人能追隨衪親身証悟生命返鄉之『道』呢?這條歸鄉的旅程是有憑有據的呀!所以老子又說: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的『道』,重在身體力行,道德經百分之百都在開示修行的實踐,都在開示得道証道的方法論。我們可以說,老子的學問--科學真理是衪的根與幹,人生哲學是衪的枝葉與花果。科學真理是永恒的,人生哲學卻隨時局共興衰。
  老子之『道』,埋沒千古未能大放異彩,造褔蒼生,絕對事出有因。歷來注老解老如王弼者流,一向滲合以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來註譯道德經,嚴重扭曲老子道學的真締。自古以儒譯道,正是以「人道」解「天道」,用文儒思想解科學真理,如此鳩佔鵲巢,自居主流,獨排眾議,嚴重窒礙老學研究的生機,這恐怕才是老子之道千古未彰的徵結所在吧!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孔子與老子的一段對話:
  「孔子見老聃而問焉,曰:甚矣!『道』之於今難行也,吾比執道,而今委質以求當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難行也。」老子曰:「夫,說者流於辯,聽者亂於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忘也。」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事蹟,應有其可信度。孔子對道之不行,頗有微詞,向老子大吐苦水,老子郤答非所問,衪說:「言『道』的人只是在口舌上作爭辯,又懂得什麼「真道」?聽『道』的人,也只能迷惑在說者的言辭之間,對『道』又怎能有所體悟?像這一種人,又如何相忘於『道』呢?
 老子與莊子一脈相承,莊子是真正悟道的,他可算是老子少有的知己了,莊子在天運篇亦根據以上的典故,編造故事來調侃孔子:
 《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莊子對儒家始祖的批評可說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的,莊子認為《孔子家語》中,所記述有關老子的回答仍嫌厚道,所以他借老子之名,編了個故事,再說他幾句:
  「各國君王不採信你的『道』,這真是你的大幸呀!你所了解的道,根本不是真道,你所學的只不過是真道的影子罷了,把地上的足跡,當成真正的腳,這豈是了解真道的人……。」
  道家對儒家有所忌諱,這是出於不得不然的,儒家所崇尚的只是人君之道,盡是在君臣倫理,政治人情中穿鑿經營,王弼者流,用這種有為的哲學思想來詮釋無為真道,後人更遵為馬首,引領風騷於一時,豈不正是老子所憂慮於先者?
  由於世人在儒學君權政治的哲學思維誤導下,對老子的『道』,始終無法悟得其精髓,古今註譯道德經,便常見荒腔走調,鬧了不了笑話,可悲的是,面對這些誤謬,郤少有人疾呼糾正,這是子孫不肖,抑或是道家高真恪守老子之教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敢強為天下之先?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自古即有爭議,雖然,近代學者己取得銓釋上的共識,但是這種定見顯然頗為離譜,用儒家哲學邏輯來註譯道家親身體悟的科學真理,難免要陷於窘境,時時貽笑大方,現在我們就以此章來研究與評論吧!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從申韓到王弼到當代老學專家,對這篇經文內容認知,並無多大的差異,各家僅在老子的心態與用意間,互相發表高論;申韓一派認為老子在搞權謀,另一派則認為老子在說明盈虛消長,物勢相因的道理。綜合當代賢達對此章的註譯,大概是這樣的:
 「物極必反,勢強必弱,這是自然不易的道理,所以任何事物,將要收縮他,必先使他擴張;將要削弱他,必先使他堅強;將要廢棄他,必先興舉他,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這便是機先微妙而明白的道理。柔弱總是勝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權謀利器不可隨便炫示於外人。」
  古今解讀這篇文章,可以說依文解字,照本宣科,粗看其譯文似乎四平八穩,但是我們如果能冷靜的,且不背負前人先入為主的包袱,我們不難發現上項註解是膚淺和矛盾的,專家這種注譯根本就是對老子的智慧與文學修為持否定的態度。
  萬事由強轉弱,由弱又翻強,這是『易』的道理,是自然的律動,如果此章前段文字是針對這方面的道理做開示,那麼接下來的文句:「柔弱勝剛強……」與前文的觀念又有何相關?如果前文是老子教人利用強轉弱的先機,搞權謀詐術,這與柔弱可以勝剛強也沒有邏輯上的關聯性吧!要教對方弱,先給對方強盛起來,這絕對不是以柔克剛的道理,所以老子用這句話銜接上文,豈不文不達意?
  再說「魚不可脫於淵」與上文「機先的微明」與「柔弱勝剛強」似乎也毫不搭調;最後一句「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學者們的註解:「權謀是治國的利器不可炫示人」,豈不更偏離主題。
  短短一篇文章就此被註解成肢離破碎,文義駁雜不明。再以老子所推崇的「無為」哲學來評論:要收縮他,必先讓他張開;將要削弱他,必先加強他;將要廢棄他,必先興舉他,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這種詮釋豈不叫老子自相矛盾?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前人對此章之註解,完全違背老子的處世之道,如何能得老學之真髓?
  學者在這章完全以表面文字作想當然耳的解說,恐怕非老子之旨意吧?王弼者流,錯解老學文章,又以這錯誤的觀念,對老子作出極為不敬的評價:「老子不及於聖!」豈是偶然?當代老學專家一向對王弼『注老』給予最高肯定,甚至有人認為「王粥注」為老學增輝不少,渠等認為老子充其量,只能算是「賢者」而已!老學淪落至此,可悲!可嘆!
其實老子在此章所作開示,是有關「真氣」(道之能量科學)與人體生命科學的論証與實踐。
  道家文章從來皆是善用隱喻,以一字多義,或一義多字手法來比興『道』的意象,或修道的妙用與境界,這是其來有自,老子道德經正是首開風氣之先者,所以解道德經若不能掌握道家的文章風格,妄想獲得老子真傳,不締緣木求魚。
 老子示道顯然有其慣用的模式,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化生,是由精細到粗麤,依循著一條固定的程序;這整個生化氣化過程是千古不變的「常道」,這便是老子之道的廣義內涵。因此,老子的文章用詞隨時可以發現這種層次井然的文字串聯,例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像這般舖陳漸進,層次分明的文詞架構,在道德經中不勝枚舉。
  在三十六章老子亦是用這方法示道:
    「將欲歙之,將欲弱之,將欲廢之,將欲奪之」,老子用歙、弱、廢、奪來引喻人身從「道氣」充盛的壯年進入衰、老、病、死的過程、在聖人的感知中,肉身正如充滿精氣的皮囊。
     [將欲歙之]:充氣的皮囊開始漏氣收縮,隱喻人身由壯轉衰的過程。
     [將欲弱之]:皮囊因持續消氣,而呈軟弱狀。隱喻人身由衰進入老弱的現象。
     [將欲廢之]:皮囊因嚴重消氣,已至廢棄的地步。隱喻人身因老弱而百病叢生。
     [將欲奪之]:歲壽已盡,大自然將從報廢的肉體中,奪去生命。
  老子在此章告訴世人,善於修道的人,在修道過程中,能夠獲得來自「道體」精純能量的支持,可以扭轉造化,對抗人生衰老病死的趨勢,進而延緩肉身的老化。所以老子用:「必固張之」;「必固強之」;「必固舉之」;「必固與之」來相對應前四句隱喻的衰老病死。
  後四句中的『固』字大有玄機,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比諸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嬰兒全身柔軟如綿,但郤整天緊握小拳,這是初生嬰兒天真未泯的無意識動作,「握固」可以集結先天真氣。第十二章修道秘訣的第二法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氣」的具體方法便是『握固』。
  ︽莊子庚桑楚︾中談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嚘,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是衛生之經已。」莊子借老子之言大談養生、益生、衛生的機密,莊子對道德經此章早有暗示,無庸置疑。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人將由壯入衰,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重新獲得強壯。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人身即將由衰進入老弱,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增強體魄,廷緩老化。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人在老年百病臨身,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讓頹廢的身體,重新興舉起來。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即將被奪去的生命,在「握固」修練中,可以獲得壽命的延長。
  老子說這種『轉乾坤奪造化』的現象,正是修道之人因善於修道而進入『微明』境界所獲得『道』的賞賜。
  『微明』,一般解成微而明顯的道理,這種註解太淺見,研究老學也太過馬虎,老子在道德經中有數篇皆對微明的境界有明確的開示。
  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十六章:「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說:『明』是一種境界,是修道之人在定靜中,進入物質與生命的根源而獲至的開悟。這個境界帶有精純的能量,老子稱此能量為『微』,又稱『小』,或『光』,或『和氣』。 它是在物質界中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質素;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微觀尺度』大概就是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便已發現的『和氣』,也就是道家所重視的[真氣]。 道德經中對『真氣』有極精闢見解,是老子破解宇宙實相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篇幅關係,暫不深入探討,在此稍作提示,正是表明老子之『道』是純粹根植於科學的真理,不容懷疑。
   接下來的「柔弱勝剛強」,在此並非泛指一切,是意有專屬的。[柔弱]~[小] ~[微]~[柔]~無非指的就是[真氣]。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便是。 『剛強』指前述人身由壯年進入衰老病死的過程,這過程是自然界的鐵律,天下還有什麼比這更剛強的?但是善於修道之人郤可獲得道氣的加持,而戰勝肉身的老化衰弱,所以說:「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是借魚與水來隱喻人與精氣,魚不可脫離水,人也不可沒有精氣的醯養。[莊子天運篇]有句妙言:「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若相忘於江湖。」老子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家一向以水喻[道] 此觀念始於老子,在道德經中隨處可見。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國』是引喻修道者所証得的道量。 老子演示真道,涵蓋「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世界,經言:「樸散則為器。」,研讀經文要了解老子是以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演示『道理』。如此才能精確掌握老子用字遣詞之涵義。例如:
  第十章修道秘訣第四法程:「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第六十五章:「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褔。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第五十九章:「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等等,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國』或『民』大部份在講形而上的道境,或引喻修道者內在証得之「無為國度」,千古以來有多少讀老註老的專家學者,因為不肯接受這個事實而錯失老學精髓者,比比皆是。
  「國之利器」,指的便是修道者累積在身中的『道氣』。老子要修道者對本身的修為要保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當然修士是不可任意把修於自身的真氣任意向人炫耀。
  縱觀此篇文章,徹頭徹尾就一個主題,便是在談「真氣」能量的衛生之道。整篇文章一氣呵成,任不得你增減修改
或誤解其中一字半句,研讀道德經不知品味聖人絕世的文釆,可是一大遺憾呢。
道德經八十一章正如一張拼圖 這一張拼圖將會引領人類到達何種境界 我看能夠真正了解的又有幾人? 太上的學問絕非凡品! 所以太上說;善於修道之人是不會跟著世俗的腳步走的 古人王弼者流把老學給解壞了 這豈不全在老子意料之中?
道德經文章看似紊亂,可卻是每個章節都環環相扣,幾乎每篇文章都另有數篇互作註解。但是我看古今研究老學者少有人真正能以老解老,老子的文藝修為超世絕倫正如此章全文一氣呵成!從頭至尾皆繞著一個主題--先由[修道]氣益生的妙用,進而達到[證道]永生的境界;後人不解老子真傳,硬是把整篇文章註解得支離破碎,如果此章真如時人之註解那主題又在哪裡?整篇文章前後要如何連貫?如果說老子不談養生,那以下這些經中文辭又作何解?【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有些人認為老子曰:【生生之厚,動之死地!】所以老子不讚成養生,其實老子反對的是物質上的享受厚養,用創生萬物的精純能量來養生益生正是老子一再教導的,太上曰:【吾獨異於常人,而貴食於母!】豈是虛言。
  老子所體悟的『道』,若以現代的物理科學視野給予評價,顥然己達到人類企欲追尋的生命之源與宇宙創生實相的最終極層次。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便把這真理用古文紀錄下來。在道德經中老子井然有序的將『道』的本體與宇宙的生成有系統的作深入解說,甚至於將衪的理論歸納成可供應用與印証的科學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程式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真實;其實「相對論」與最先進的「量子物理學」正是直接或間接的証明了--『道』的真實不虛。
  就如我前面所言,老子的學問是[知行合一]的,老子的科學成就將為人類帶來不可限量的利益,研究老學必須另起爐灶,千萬不能再背負儒學的君權政治的老舊思維。對此老子早就有先見之明,衪教導我們:「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又說:「立天子,置三公,不如坐進此道,人人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老子之言洵不誣也。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5055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