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研究
+

老子的〈創世紀〉

作者:楊水源    来源:老子论坛

《還我老子》系列:『老子道學之創世紀』

                                                           新道學研究家   楊水源

【本文摘要】
哲學的最終議題,一切真理的極至!無非就是為了破解【生命之真諦】和【宇宙之實像】。當今科學家、神學家、哲學家集合人纇的智慧結晶前赴後繼孜孜不倦可不都是為了攻下這真理的終極頂峰?但是,就在科學、神學,都極端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初,顯然哲學界還是無法統合人類的知識以征服生命與宇宙的創生奧義!很諷刺的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聖人老子早就徹底破解了“創世紀”的真相,並用詩歌的形式收編成《道德經》流傳於世!只可惜一本無上寶典,千古以來能識貨者幾希矣!所以老子早在經中自我預言:『知我者稀,則我者貴,聖人披葛懷玉!』數千年過去了,再拜讀老子預言著實教人噓吁不已!

【關鍵字】:生命真諦。宇宙實像。《道德經》。創世紀

*******************************************************************************************
【創世紀一】實相

老子的“創世紀”可以說是《道德經》裡的重頭戲,可惜自古至今少有學人能夠從中獲得啟示!這也是老學被嚴重誤解的主因,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研究老子道學除非先破譯《道德經》經文有關宇宙創生與生命真諦的開釋,否則絕對無法獲得老學之真,無法契入於老子道門!

老子道學的鋪成可以說是由他所發現的“創世哲學”揭開序幕的:
------------------------------------------------------------------------------------------------------------------------------------------
第一首: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經文破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以這兩句名言為祂創立的道學揭開序幕。雖然區區十二個字,自古用來注釋它的文字恐怕得沾盡幾缸子墨水,到底老子以此二句來為老學開宗明義,其中又隱含哪些真諦呢?老子開釋這兩句話祂的用心為何?在此也讓我們用心來領悟祂吧─ ─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這句話中很巧妙的引用三個“道”字。前後兩字都是名詞,都是代表老子所將揭諸世人的“道”;中間的“道”字作動詞,就是“說明”的意思。這句話注譯成白話:
『“道”這個學問是可以說清楚的,但是以語言所議論教導的“道”,並非那真常永存的“道”,因為真常之道是必須用實修來證悟的。』
老子這句話的重點就是直指“道的學知”與“道的修證”之差異,也就是事先表明“道學”中“知”與“行”的問題。老子五千言無非就是針對“道學”作詳細之論述;而當講到“修行”老子就叫修道之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就是研究道學從理論到實修的一個截然不同的轉折。也就是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真正心意!

老子論道,理路清晰,非常有邏輯,祂的文章結構文字運用都是精挑細選,假如您對老子的文藝有特別的研究,您一定會發現且讚嘆老子在文藝上的傑出造詣,《道德經》除了一些流傳中所產生的錯簡,老子的文章真的讓人無法在其間任意增減一字半句。所以有些專家把《道德經》的文章解得語意牽強,說理不清,這都是不能解悟老子真正心意所使然。

【名可名,非常名。】
這一句話是承襲上一句而來,勿論在“文藝”或“文義”上都可表現出老子超人的智慧與文學修養,“名”並非一般沿之成習的解釋:〈名稱‧名子〉這個泛詞,自從《王弼註老》將老子開宗明義的兩句重點講話註成:『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後代學者便跟著引用至今。其實把老子這句話中的“名”這個字註解成:〈名稱〉或〈名子〉對研讀老學是一大敗筆,千古以來多少人無法深入老子道門,很多都是在此便誤入歧途敗下陣來。

【名可名,非常名。】前後兩個“名”老子之本意是指“道體之名狀”或解成“道體之境界”總之“名”在此須要“實解”以白話來說就是“名堂”老子講這句話的精意是這樣的:
『道的名狀是可以形容的,但是用語言議論來形容的“道之名狀”,也絕非真實長存的“真道名狀”。』就如前句“道可道,非常道。”此句也是老子告誡世人,“道體”是真實的存在,只有透過“特殊方法”的不斷訓練才能親身去證悟祂的境界。所以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前面我們特別注意“名”這個字的涵義是有道理的,接下來的這句話就是需要對“名”有正確的注釋才能破譯老子之“創世哲學”─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般註者皆無法突破腦筋經驗的思考,他們總認為“無”就是什麼都沒有〈不存在〉的意思,所以老子這兩句話便被解釋成:『無就是天地的本始,有就是萬物的根源,宇宙萬有就是從無所生出。』這種解釋似是而非,可以說完全錯失老子道學之精髓。老子這兩句話中的“無這名堂”與“有這名堂”,絕對指的是兩回事,當然不可用“無中生有”或“有從無生”這種思考邏輯來給定義。
“無名”是“無這個名堂”,“有名”是“有這個名堂”,“無”“有”在老子道學中是並行的兩種狀態,他們自始自終相輔相成,說的感性點“無”“有”在“道”的流轉過程始終是“相依為命”的。“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應該說是“夫妻關係”而非“母子關係”,確立這個觀念對往後研讀《道德經》至關重要。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除了對“有與無”要有正確認知外,句中的“天地”一詞亦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因為“無這個名堂”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其破解的線索就落在“天地”這一名詞上,當然老子在此引用的“天地”,不可能泛指一般人知識上所以為的藍天與大地。因為“無名”顧名思義“祂”是一種無形甚至不可思議的存在,所以在“物質上”在“現象界”我們是找不到“祂”的。

“無名為天地之始”,“無名”為何為“天地”之始?老子利用“天地”這個名詞來與“無名”相串聯,祂老人家的“心意”我們要如何去破譯祂?

大凡研究《道德經》當您遭遇未解之難題,您只要耐心的從本經中自求解答您會發現老子絕對不會讓人失望,這是《道德經》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種必然的安排,老子深知祂的學問是“創舉”是“至絕”像這樣的知識讀者是無法去參考其他的言論的,所以老子非常審慎細緻的在《道德經》各章中建構成相互支援相互註解的綿密網絡!說的明白點,《道德經》是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的一門“絕學”,您可以用研究藏寶圖的心態來審視祂,“老子道學”的所有機密都隱藏圖中,只要您夠細心對老子有信心,《道德經》是決不讓您失望的。所以老子語重心長的告誡研究“道學”的後進:『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從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老子對自己學問的自信,祂在《道德經》中必然有周到之安排,我是絕對相信這種體會與判斷,所以我研究註解《道德經》從來秉持“以老解老”的不二準則 。

關於“無這名堂”與“有這名堂”老子在經中是如何做詮釋?我想以下這章就是老子專為解說“無名”與“有名”而刻意安排的。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一章〉

老子在這首經文連續以三句─ ─“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 ─祂的用意非常明白,祂就是借用凡人週遭的尋常事物,來教導世人認識隱藏在物質實體中看不見的另一面向,因此本首經文的重點就在“破相”,所以老子在此總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與“有”是並存的,是相互對待關係的,老子在此章可以說是講的蠻清楚的。老子用心良苦啊!看祂老人家在“傳道”就如“教導小學生的老師,對著一群稚子循循善誘。”

像“無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存在”,老子為了破除世人一生執著的物質表象;以這方法來作隱喻解說,也真是難為祂呢!有某些老學專家看到老子這種文章頗感幼稚,甚至對老學產生輕藐,這種對聖人的誤解實在可悲。其實老子對《道學》的隱喻也不都是如此淺顯的,像老子在另一章針對“無名”的破譯,恐怕千古以來能得老子真髓的可能少之又少!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通行本第七章〉

“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話看來簡單,其實卻是暗藏玄機,我以為搞懂這一句,老子之【道學】大慨可以思之過半了;學者要破解老子隱藏於此句中的奧義可也不那麼容易的,必須要先破解“無名”“天地”“始”這三關!而上面這首經文正是對此作交代的!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此中所言“天地”一詞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之“天地”其涵義完全一樣,如前所說“天地”在此不可以“藍天綠地”作解,古人說:『天地神明、皇天后土』甚至結婚行大禮亦是先拜“天地”後拜父母,老子以“天地”來隱喻無可名狀的“自然之心→神明”是非常恰當的。無形卻真實存在的“自然之心→神明”其性質與有形的物質可說大異其趣!物質界以輾轉相生來承續物種之命脈,然而形而上的“心神”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無名,心性的“不自生”故能“長生”】所以老子只能用“無名天地之始”來形容“自然之心→谷神不死”的存在哲理。
【有名,物質的生生死死,輾轉輪迴。】而老子另以“有名萬物之母”來描訴“物質的輾轉相承生生不息”。
此章文尾總結:『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是老子揭示有關人類“生命的來源”也是道學中攸關【性命雙修】與【沒身不殆】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我們留待以後再做詳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古文為“恒”是老子的特殊用語,含有“真理不變”“永恆存在”的意義!老子使用這“常”字重點在點明“虛中存實”的道學精義!“常”是可以實證的境界,前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妙諦就是在這個“常”字!

“常無”“常有”是創生宇宙和生命的兩大支柱!常無指“心性”故可經修練觀照而得其玄妙之機!常有指“物質之母元”亦可藉修練觀照而見其幽微之像,老子這兩句話純屬修道的內證經驗,非真修之人只能言傳很難意會。這也是道學難言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的當然是“無名與有名”或曰“常無與常有”。同由“道之無為國度”流化而出。宇宙萬有自此而生,“無與有”豈止一個“玄”字了得?

魏晉“清談”盛行,“清談”又稱“玄談”其內容以“三玄”為主,即《易經》《老子。道德經》《庄子。南華真經》合稱“三玄”。其實我個人以為“三玄”以老子這句話:『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其中的三個“玄”字來代表“三玄之學”更貼切些!

老子在此連續用了三個“玄”字!當然有其特殊之涵義無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當泛泛之詞要作實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斷的細微化,終於發生奇妙的變化”,老子的這個觀念已在現代物理微觀科學的實驗下一一被證實。我們若說“玄”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玄”確實是宇宙與生命創生真理的“常律”!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觀”“守弱”而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

【眾妙之門】

庄子有一則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立萬世而不竭〉宇宙萬物的組成分子的確可以不斷的給以細微化,但在無窮無盡的精微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個“有形化歸無形”的重要關卡,事事物物突破這關卡就此回歸一個非人類腦筋知識所可臆測的玄妙世界,也就是“無為大道之國度”。而這“形而上世界”與“形而下世界”的分隔關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門】。

依據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時間”“空間”“質量”“速度”都可計算出“萬物”突破“形而下世界”進入“形而上世界”的最小單位,老子所創建的【眾妙之門】正在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引領風騷!誰說老子道學非科學?

-----------------------------------------------------------------------------------------------------------------------------------------

【創世紀二】人間道

道體破了“眾妙之門”!又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我們看老子對這世界作何描述:

第二首: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經文佼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段經文(通行本)原另成一章〈第十八章〉,但根據作者校佶這段經文認為此章應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理由有三:
〈一〉
從老子的文藝風格來研究,《道德經》每一首經文文字雖少但總能兼顧文理結構之完整,此段文字內容顯然不夠周全,無法自成一章,且此段文意與第二章確有密切關聯之處─
〈二〉
原第二章文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句文義顯然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互相承續而為完整之段落。
〈三〉
再以〈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文字字數(共25字)考量,正好可抄刻收錄於一支竹簡中。

我們據此數項理由研判其為因原版簡策皮索斷裂而產生之錯簡應是於理有據!現在就先將其歸回定位再進行解說。

【經文破譯】
此章與第一章經文要合參,這兩章可以說是老子道論的綱領概訴,第一章講:“道”在形而上‧非物理境界的孕育狀況,第二章順著講:“道”在形而下‧物理世界的應化顯用。而老子第一章開釋的“眾妙之門”正是劃分此截然不同兩個世界的門檻。一個微妙不可思議之國度‧一個美醜善惡喧嚷紛紜的世界‧一扇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老子道學就此揭開祂的序幕─ ─

第二首經文前段指明大道破體穿越【眾妙之門】化生出物理世界芸芸眾生的紛擾塵相!後段言聖人真知卓見,能捨末而求本‧棄凡修道!並在文尾開釋修道之妙法要訣。

【經文今譯】
混然無為的真道破體,才有塵世標謗追逐的仁義情操。隨著知識智慧的滋長,一些機偽詐騙也就層出不窮。所謂“孝慈”豈不是在六親不和時才得彰顯?所謂“忠臣”也不過是國家有難時才有所表揚!所以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在這現實的物理世界,芸芸眾生因循物理的法則的規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就是這物質宇宙的眾生相啊!
聖人深知“大道流化‧真如常在”的奧義,塵世間的紛擾無常境相只不過是“真道”的幻化罷了,故能格遵修道法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雖得“真氣並作”道之妙用無窮!有道聖者卻能“不伎不求“總是秉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無為無得之修道妙法義;有道聖人能把持其修道證境正是效法“大道”作育萬物“成其大功而無所居功”,這就是真道流化運作能與萬物同在而永保【不去】的真如本性!

【讀經心得】
老子之道學!一言闢之:『揭示宇宙創生實相。教導生命永恒之道。』所以祂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就直指物理宇宙之創生實相,老子說人類安生立命的物理宇宙是承續於【道體】而【化生】的!但在【道體】化生成【物理宇宙】最玄妙稀奇的是【物性‧有名】在自我運作過程中因【粗化】而穿越“眾妙之門”展現出【能量態】並借能量的集結行成【自我封域】,於是所謂的【法性‧無名】亦自此而參與登台運作----於是“宇宙”創生了----於是“生命”於滋蘊釀 -----

------------------------------------------------------------------------------------------------------------------------------------------
老子的創世哲學是否如敝人之體會?這裡有一首經文正是老子連貫上面兩章的內容並自作總結:

第三首:天下母         〈原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
【經文破譯】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老子道學之【創世哲學】涵蓋“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世界,此中【母】與【子】所代表的涵義不言可喻!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老子曰:『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道德經》‧〈通行本第二十章〉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通行本第十四章〉
利用老子上面這兩段開釋與此本章文義相互參考印證最是貼切,老子道學精髓瞭如指掌。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塞其兌是嗇守真氣,閉其門是緊閉六根,如此可以終身無所憂患;反之,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矣!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這些純屬修道內證,說來話長在此不加鏖述。

------------------------------------------------------------------------------------------------------------------------------------------

【創世紀三】無名的流化‧〈心靈的流轉〉

下面這章是老子專為“無名‧天性”的流轉所作的重要開釋:

第四首:上德不德    〈原 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文破譯】
老子在此章利用人類的品性情操之標準來指出【無名的流化】其超世絕倫的智慧與文藝風格在此展露無遺:
“道”生“一”,“一”就是“德”的境界;道是【體】,德便是道所顯化之【用】。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德】與【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的境界依順於道旁,一切依道而行,無心留德,反而不失其上德之境界。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皆言上德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的境界離道愈遠,為不失其德而用心求之,反而無法把持其如如不動的境界,所以下德因犯得犯失反而無德,於是仁、義、禮、智、信便從【眾妙之門】由天性到人心一路流化而下‧‧‧

道體:是【無為】。
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本來清清靜靜的無為道境,這時多了個【無以為】,已隱然有動的機兆。
下德:是【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雖然乃“無為”但其心念已動;整個宇宙的創造便是緣自於這細微的一念之動。
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的境界已脫離【無為道境】而開始有所作為,不過上仁之作為完全出乎天性。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孟子稱仁為:惻隱之心。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都是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境界。
上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創生宇宙的一念已是義不容辭拼命的在執行。
上禮是:是【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扔之】。上禮的境界除了自己拼命的在做還要強拉別人一起做,這創生的一念之動由上德發展至上禮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離無為道體已是越來越遠,天性也就自此落於人心而流浪生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失去道的境界才流化成德,失去德的境界才流化成仁,失去仁才有義,失去義才有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禮啊!它是大道趨於澆薄的顯象,人心對大道失去忠信,而帶來一切混亂的開始啊!
前面所認知的德、仁、義、禮,這些情愫亦僅是由大道所幻化下來的花朵,卻是愚昧的開始啊!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矢志求道,而不應該安居於仁義禮之末流,應該常處於大道之實,而不可屈身於大道之華。故聖人取無為而棄有為!

這章有兩處疑義,通行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下德】與【上義】都是:為之,而有以為。這是錯誤的;老子將“一”的境界分成上下德來講,主要是指出心性從形而上落入形而下的一個心理轉折,下德為了怕失去德的果位,犯得犯失,動了心念才失德的,不管【上德】【下德】都是“一”的境界都是屬於【道的無為國度】,所以【下德】應該是:無為而有以為。
【前識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覺者,這種註解與老子文義相去太遠似乎不妥;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以上兩句是對句,前面講心性淪落到禮的境界,對大道的忠信已經很澆薄,就要落入凡智而迷亂真性;後一句【前識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義、禮四者,因背離道境而喪失無上智慧,所以說德,仁,義,禮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進入後天凡愚的開始,我想這樣解釋會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結構很有邏輯性,不會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覺】這種語文義毫不搭調的話而去破壞文章整體之美與順暢;【先知先覺】這種註解始作俑者正是韓非,然後就一直錯到現在,就是無人提出質疑!

第三十八章的開示蠻有意思,也只有得道聖者才有這種大智慧,把虛無莫名完全不可捉摸的無名心識,用人性的品格─德、仁、義、禮、層層而下做具體的提示,這才真叫直指人心啊!本篇對於修道無寧是非常重要的,修道本是從心起修,老子如此剝析心性也是讓修士在修道過程中真心有所把憑,所以說【上仁】【大慈悲心】是進入大道無為國度的不二法門。
老子用這樣的文字把最難解說的【心識流轉】作最貼切的說明,其文藝之攜永奇絕豈是一般凡學所可比擬?

----------------------------------------------------------------------------------------------------------------------------------------

【創世紀四】有名的生化‧〈物質的形成〉

下面這章是老子專為“有名‧物質”的生化所作的重要開釋:

第五首:道生之          〈原 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破譯】

【道生之,德畜之】
道與德隸屬於無為國度,就是所謂形而上的異次元世界,道生之,德畜之。就是道家言:『無極生太極。』也就是老子自己說的:『道生一。』德就是指“一”。這裡是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物質與靈性在此孕育所以老子以生之蓄之來形容祂。

【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我們若以現代的物理學知識來注譯這兩句經文中的“物”“勢”就很好理解了,【物形之,勢成之】豈不正是老子用來描述自然界物理法則之箴言!
【勢成之】的“勢”就是指“物的理則”〈物理〉部分屬於“心識”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言的“無名”。
【物形之】的“物”當然指“物的形體”〈物質〉部分屬於“形質”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謂的“有名”。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物質的演化自有其“物理規範”這就是老子言中的“自然之理”,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此之謂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近代物理科學新知讓我們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有一全盤的了解,物質的演進由“量子”“電子”“微子”“夸克”“質子”“中子”“原子”“分子”“有機分子”“基因”----一路粗化成形!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以“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這種層疊續進的文藝手法把祂對物質創生的證悟活生生的記載下來,老子修道證量境界之深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文尾這句話是老子再重複對前言萬物的生成原理【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真諦做再次的強調!

道家暱稱《道德經》為無字天書,老子五千靈文著成《道德經》此間豈只立論之精闢?就是文字之應用也都堪稱絕世佳作,以上數篇經文信手拈來初看似乎毫不起眼,其中卻隱藏“宇宙創生”的終極奧義,作者在此也僅是揭其冰山一角,差堪為老學開一扇方便之門。老子道學深不可測,隨著研究心得的契入越是發現一部《道德經》處處寶藏,真不愧稱之為一切經典之王之母之聖者。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14435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