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研究
+

道德经序说

作者:第五元素    来源:老子论坛

序说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开宗明义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大道了。同样,道也是不可命名的,可以命名的就不是能涵盖一切的名称了。
   关于这一点历代解老者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我是一个浅显的人,只能在这里谈谈我对此的浅显的理解。
   语言学上有这样一对概念:“内涵”和“外延”。内涵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意义,外延表现的是事物名称所包括的范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随着内涵的增多,名词的外延就会缩小。比如“白菜”和“蔬菜”这两个概念。白菜是蔬菜的一种,其外延没有“蔬菜”的大。但其内涵却比“蔬菜”的多。如果“蔬菜”的外延扩大至“食物”,那么“蔬菜”的内涵和“食物”相比就多了。而其外延则相对小了。人类想要寻求一个涵盖一切的常久不变的根本大道,这个道的外延便是几乎无限大的,所以其内涵也必接近于无。也就是说,如果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形容道,那么这个道便因为有了内涵从而外延缩小便不再是涵盖一切的大道了。也就是说如果道是一切,那么你就不能说它是天,你就不能说它是马。由于语言的这一局限,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说明的。所有试图对道的描述都是不可能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但是道是可以把握和感受的。可以从道所衍生的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中来体会。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受这样一个规律的制约,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问题同样只能是大道的一部分。如果因此而使人们误解老子的道的本义,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老子说道是“微妙玄通”“玄之又玄”。当你修正自已的行为以接近道的时候,你自然会感受到道的存在“甚真”“有信”,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进化程度低的生命是无法理解进化程度高的生命眼中的世界的。正如庄子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这种现象在人类中仍然存在。但我并不是说作为同一属同一种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物学意义上进化程度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象镜子与镜子之间的差异一样,同样是镜子,其本身是没有差异的。差别就在于蒙在镜子上的灰尘。灰尘越多,镜子对世界的映象就越模糊,要想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映象,必须使镜子上不沾染灰尘。人也一样,人受到七情六欲、财色名利的干扰,就无法对自己和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类中的曲士就是那些被利欲薰了心的人。若不去除心灵上的灰尘是无法体会道的高深与奥妙的。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16143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