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研究
+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作者:方悟    来源:老子论坛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现在我要向你们提出的空间和时间观念是在实验物理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其力量就在这里,这些观点是根本性的。从现在起,孤立的空间和孤立的时间注定要销声匿迹,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保持独立存在。
——闵可采夫斯基1908年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大会上的讲演
话说非常道,整体为一抱。二、宇宙大一统,空间作名号。
三、   四力皆引力,量子相对效。偶然即必然,认识大同到。(全文摘要)
为什么说老子的哲学是“非常之道”?因为老子的哲学才是宇宙观,而一般人的哲学——“常道”,仅是作为人生观出现的。如果用金字塔来描绘客观及主观世界,那么宇宙观在极顶,人生观在底层。“天人合一”,应是人去合天,人法天,而不是相反,以所谓人生感悟去解释整个世界。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为地划分微观和宏观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哪有什么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优秀的思想,老子说得极为透彻——“抱一为天下式”。一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是最基本的法则;二是说那代表“一”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天下所有事物,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
大统一如何来统?就是要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自牛顿以来,人们已经把万物归纳为“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牛顿以绝对时空把三者相互孤立起来,爱因斯坦向前推进了物理学,使三者相互联系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归二合一,但传统对立性认识阻碍了他。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逝”为时间,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事物上,表现为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
在微观领域中,我们还有一套四作用力系统,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是引力,我们只能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而统一为引力场作用。空间场都有引力,空间场即引力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引力场又是重力场、质量场。质量代表一定能量,质量场同时也是能量场。宇宙中的物体就是按大统一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所规定的2.7K守恒值在空间分布的,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状态。牛顿力学三规律由此成为万有引力规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引力不同状态下的说明,整个力学得以统一。这一本质属性构成物理学及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化学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同期以及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都必将建立在空间重力场能量守恒基础之上。有了这一理论,我们甚至能计算出不同能量状态下电子运行的轨道,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一,只要知道原因,就能知道结果。人类认识深入到了自然本质,“第一推动力”就是引力,上帝就是大自然本身。一切神话都将成为历史,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外星人和超光速等都将寿终正寝,建立在观测事实上的新理论将取代它们,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利用也将有一个飞跃。因此,当你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最早了解到老子的伟大思想。”
关键词:非常道、抱一天下式、道曰大、大一统、空间场。
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爱因斯坦
一、话说非常道,整体为一抱。
老子是哲学家,哲学家的特点是眼界向外,悲天悯人,那过多倾注于个人的,都不能算真正的哲学家。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是用来解释整个世界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哲学是头脑掌握世界的特殊精神方式”。它用于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哲学;用于政治,就是政治哲学、法哲学;用于人生观,就是人生哲学,这种认识符合客观及人类理性。有人非说哲学就是人生观、生活观,当然奈他不得。把具体哲学当作普遍意义的哲学,把个人生活当成整个社会生活,把个人世界当作整个宇宙,非用“白马”指代一切颜色的马,那么不可语之海。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既是自然科学的目标也是社会科学的目标,许多人为这个人类认识的终极目的而付出毕生努力。不管是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大因素说,还是古希腊的原子论以及多种气源说,都指向这一目标。所以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这种探索精神,沿前人指出的方向继续努力。放弃探索和努力,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或人云亦云、盲目崇洋,中华民族都不会有希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研究万物归三并二合一的原因。哲学的本质功用就是探求宇宙万物的本原,寻找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指出超越常识的普遍真理,所以它在人类科学文化体系中居王者地位。但近年来,一些人要否定哲学本质,取消哲学的历史使命,他们仅看到自然科学的繁荣与哲学的滞后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就认为追求世界本原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有结果的,而未意识到正是传统哲学的对立性认识阻碍了我们。我们曾多次讨论老子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关系,但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老子思想正是人类打开通向未来大门的钥匙。老子在2600年前已经给后人指出了认识整个宇宙,走向大统一的道路,许多人仍和牛顿一样,认为“同时考虑所有这些运动的起因,是整个人类智力所不能胜任的。”(1684年 牛顿《论微粒》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141页)有的人追随牛顿走上钻研宗教神学的道路,把神佛看成是宇宙万物运动的“第—推动力”,也有人干脆就坚持不可知论的立场。既然人类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为什么不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拥护统一性,它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被定义为客观实在即客观存在,实际等于说世界统一于客观存在。这种同义反复的论证,对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自然科学本来就承认这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你并没有说清这客观存在是什么。它仅对区别唯物和唯心起一个标尺作用,这就是它为什么没能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334页)现在我们就用老子思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如果用几何图形来描绘我们的世界,可用到两个图形:一是等边三角形,二是圆形。三角形表示空间,象征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金字塔层级系统,具有整体结构,底层小系统构成大系统,再构成更大的系统,层级递进,直至顶级。圆形表示时间,象征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永不间断的循环,终点也是起点。因为圆形实际是三角形围绕中点的运动,如果合二为一的话,只用三角形就可以说明这个世界。当等边三角形一角向上时,表示“一”和“多”两个对应的范畴,“一”在上,“多”在下,表示各层级逐级向上合二为一,直至极顶,那在最高层的就是我们的大宇宙。如果想了解人在宇宙或说大三角形中的位置,按天、地、生、人来排列,它在第四级。按天文学的说法,宇宙称为总星系,其下为星系团,再下为星系,第四层为星团,第五层为恒星,第六层为行星,第七层为行星的生物圈,第八层为动物,第九层级才是人类,人处于较低的位置。当三角形倒置,一个角向下时,表示“—”和“多”两个对应范畴,“多”在上,“一”在下,表示各层级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普遍性,也就是它有多大适用范围,这是整体性另一方面的表现。我们看到顶级系统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事物;而最低级系统具有最小的普遍性,除自身外,不适用于任何其他事物。了解这一点,也就会真正理解老子“执(抱)一为天下式”的哲学含义了,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宇宙是一个整体,由低层级系统逐级垒砌而成;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可为一切事物的法则。整体性认识还说明在一个系统或一个层级中,其共性规律支配一切,作为普遍共性和大统一规律在本层级的具体体现,该系统层级的所有事物都不能违反,所有违背共性的认识都必然是错误的。当我们用这一原则来清理旧认识时,就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将得以统一和澄清。








图1:有限宇宙等级图                 图2:有限规律适用图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具体存在的抽象反映,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它也是一个金字塔系统:在塔顶的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总体认识,即宇宙观,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其下是天道观,再下是地道观,最后是人道观,即人生观。人的生活理念属于较低的理性层次,非要把它抬高,高下错位,怎会有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大都从个人角度出发,以所谓人生感悟去解释整个世界,以生活观代替宇宙观,所以称为“常道”,即一般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老子的哲学之所以是“非常道”,是不一般的哲学,就在于它首先是宇宙观和世界观。《道德经》中,老子首先介绍的是他的宇宙观——道,然后才转入具体领域,讲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哲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它以宇宙观统领政治观及人生观,具体哲学服从于整体哲学思想,它不会违反总纲。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理论结构也合于组织结构原则。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体现的界度层系规律意义。层系是规律作用的界限,上级管着下级,下级不能越上。每一个低级别规律都是高级别规律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就叫统一性。地方不能指挥中央,这是常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点,我们对老子的理解就会有错误。许多人把老子作为总纲的宇宙之道和作为分支及应用的人生之道混淆起来,把自己对人生之道的错误理解强加于老子,这个现象在老子生前就很普遍,致使老子慨叹“知我者稀”。
我始终强调不能以庄解老,就因为庄子哲学是“逍遥游”的人生哲学,是低层级的哲学,不能以它来解高层级哲学。以庄解老,得到的仍是一种人生哲学,而非宇宙观。就算老子之道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也和庄子的不同。庄子消极避世而老子积极入世,老子处弱谦下,是为向强转化;庄子则把处弱看成是避世保命养生的手段。老子以静制动,庄子以静避动。老子以积极态度促使事物完成它的循环,庄子以消极态度停留在一个点上。世人总以老庄并称,实在未辨其真。我们并不反对研究老子的人生哲学,而是反对以人生哲学取代老子的宇宙观或当成哲学的主体,以至错误地理解了那被天道指引下的人道。连庄子都承认自己不是老子一派,我们的研究者为什么还要强拉硬拽,乱点鸳鸯谱?
在中国哲学分期上,上古至老子是大一统思维时期,其后是对立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所以不能用后人的认识来解老,无论是庄子还是其他人。我曾说:可怜今人不知古,未入角色先糊涂。千言不晓何意解,枉将己心换圣徒。古人素朴的生活以及人口的稀疏,使当时的生产力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突出,所以上古人类很自然地把这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整体性认识正是后人所缺乏的。人口的压力使两千年来的人类拼命掠夺自然,把自己置于同自然对立的地位上,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性哲学思想。对立意识的起源固有其历史因素,但它不可持续发展的操作使它最终走上绝路,王霸之术、仁义之道皆不足用,现代人类只有求助于上古思想才能摆脱困境。
一些同志倡导“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但不晓得这条路并不通向终点。“和而不同”是存异,它与大统一的求同寻找共性是两条思想路线。存异强调个性,求同强调共性,一是天人相分,一是以人去合天,一分一合正相反。
“道法自然”是说哲学——道,是自然的抽象和模拟,所以道是“自然之道”,反过来又可以说宇宙是按道,按统一的规律来运行的。天管着地,所以地要法天,它是“太阳中心说”在天地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在宇宙中,星系是宇宙的细胞,恒星是基因物质,行星附属于恒星,行星的命运由恒星决定,许多问题只有用“太阳中心说”才能正确解释,但我们的地学领域中,“地球中心说”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说明由哥白尼开始的科学革命仍未完结。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生存,未来也办不到,我们会逐步予以证明:人类一切行为都有自然之法在约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它告诉我们:只要把最具普遍性的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以何为法的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说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绝对真理,因为不存在绝对真理,他们把绝对真理看成是相对真理之总和,忘记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即是绝对真理,忘记了两极相通、两极同一的哲学真理。他们口头上说是可知论者,实际是不可知论者。我们用归纳方法去获得上一级的抽象共性时,并不需要把所有下一层级事物的具体个性全都了解清楚,不需要拿出一个“总和”,我们总是从部分个性中去抽取共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共性规律。宇宙之大,我们连地球如何尚未搞清,如何涉足其他?我们今天所建立的各门科学都是以部分推知整体,以个性推知共性才建立起来的,以不可知论者的标准,今日不复有科学存在。老子之所以高出常人,就在于他对思维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以万物归三,再归二,终得一,得自然之道;又以自然之道演绎,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逻辑思维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形式,物理学中通常使用分析——综合法与归纳——演绎法,在具体研究中使用分析——综合法较多,在重大理论研究中则使用归纳——演绎法,它又叫整体性方法。我们如何寻找共性?这就要用归纳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逐级归纳,直到顶级,把这个世界统归于一,无可再归为止,你便找到了那绝对共性。这也是老子从万物中概括出“非常道”哲学体系所使用的方法。爱因斯坦研究统一场为什么不能成功?就因为他到了第三级,到了“三”这儿,再也归不上去了。牛顿把这个世界看成“三”:物质、空间和时间,三者不相关。爱因斯坦向前迈了一步,把三者联系起来,物质变化的时候时空也变化。从前人所到处向前走,登上第二级再进到“一”,发展人类认识的任务落在现代人身上,站在巨人肩上攀登绝顶,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一切发展都是承旧出新而不是破旧立新。面对人类以往的精神成果,只有全面继承者才有实质创新的可能,非由此路者必入歧途。我非常推崇牛顿的那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到科学的胜景,站在巨人肩上才会有创新和成功,牛顿名言所体现的哲学实质就是一切发展都是连续过程而非间断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同,使某些阶段的变化显得突如其来。有些人对人类的知识宝库不屑一顾,想凭借一点灵感或局部经验就去拱倒巨人,绝无成功希望。所以我说:在分离的观念中,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谁也找不到统一场。我在网上看到几十种统一场论,许多人把前人成果推倒重来,还自称是最伟大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爱因斯坦向前进的地方倒退了,不仅没有越过“三”,而且添加了不少个人发明,搞到了四、五、六。不是我有意贬低他人,而是我们的“官科”和“民科”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都偏离了老子指出的康庄大道,在科学上,不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而是“自古华山一条路”,非由此途,难得正果。你想从个别走向一般,由“多”到“一”,就不能越搞越复杂,大自然喜欢简单。人们喜欢追求完美,哥白尼也说“我们的理性总是要求任何东西都处于最完美的秩序”(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52页),但只有简单才显出完美,复杂化的东西不会给人以美感。托勒密的“地心说”虽然是错的,但他的理论曾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他在他那个时代,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撰写《天体运行论》,是因为他坚信自然界是优美而简单的。托勒密为解释复杂的天体运动设想宇宙有九重天,为假设本轮和均轮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设置了了八十多个齿轮,哥白尼认为:把太阳和地球易位,以太阳为中心就连一半齿轮都用不了。从哲学角度说,越高层级的理论就越抽象、越简单。如果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老子的从万到一的综合递进过程,数越小,越意味着简单化。你在第十个层级上,可能需要十个理论、十个公式来说明事物,而在顶级,只需一个理论、一个公式,现代物理学所需要的就是如何把它简单化。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演绎,是老子把他认识到的绝对真理运用于社会和人生得出的结论告诉世人。由于固守“不言之教”,尽量少说,五千言已少得不能再少了,没有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使后人不能再登金字塔顶俯瞰这大千世界。如果有一本归纳之经,引导众人同登极顶,也许老子就不用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了。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由于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现行哲学体系自然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今天的科学应以林耐为榜样,像建立生物学体系那样建立大自然观体系,以顶级规律、顶级公式统领—切领域。宇宙是个金字塔系统,人类语言和思维作为这个世界的反映也是金字塔系统。与埃及的金字塔实物不同的是:宇宙中的每一个子系统自身也是一个金字塔,不能仅当作一个“砖块”。在哲学上,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无序性是有序性的表现,不平衡是平衡的表现,结果是原因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多可归结为一,一可说明多。依界度层系,有再多的宇宙也可统而为“一”。“一”指事物为一整体,有限才可合成一个整体,无限便谈不上有机性。无限因其无结果而为不可知。走进无限中的人都是不可知论者。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在破除了对立性思维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整体性认识,这个认识来自对原先被对立的不同部分的归纳。我们再从这个整体性认识出发,以演绎方式,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纠正那些因对立性认识而产生的错误,我们便能获得异于常人和常道的新认识,科学史上所有的创新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系统论不是讲“系统具有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吗,这些功能用对立性认识是看不到的,而整体性认识----“非常之道”就因此具备了超越常人和常道的认知能力。从认识对象来说,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整体性质和本质特征不能由对立性、分离性认识来认知。
近期,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提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引起极大反响。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仅从思维认识或政治制度找原因,都不够全面,需整体认识才能找到根源。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文化科学及政治都属上层建筑,经济决定其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的。恩格斯讲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你没有这样的社会需求呀!搞发明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是下九流的行当,知识精英都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皓首穷经参加科举。欧洲能产生出近代科学,那是先有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的发达,次有文艺复兴,再有宗教改革,而后才有新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经济需求、人的自由、思想的解放,我们哪一条也不具备,何谈科学进步?思维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但并不重要,杨先生说过头了。为什么也是个原因?因为人认识事物,是要先认识局部而后认识整体,先得个性而后抽取共性,先要有细节的分析而后才能综合。古代哲学带有简单、朴素的特点,它对自然界长于整体认识而失于细节的说明,较多地依赖悟性而非观测。近代科学的特点是在精密观测基础上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用实验验证,是实证科学,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原始科学没这套东西,你那个阴阳五行要建立数学模型就较困难。但需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同,认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或说自我扬弃进程,已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完成了一个循环而达更高的层次,它需要的正是类似于古代的那种整体思想,以整合全部人类认识,此时再来批判“天人合一”就要犯错误。
真正的统一性认识不能产生全在于宣传统一性的同时却进行着相反的思维——一分为二,谁能反其道而行,变分为合,谁就抓住了统一性。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是要认识它的本质,而“一”就是共性、必然性、规律(平衡性)和本质;“多”是个性、偶然性、无序性(不平衡性)和现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是共性。马哲对规律的解释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本质是现象中的共同的性质,即共性。哲学范畴分有、无两大系列,在无系列中,一、共性、本质都是思维的抽象,它没有具体的存在、没有实体,所以一存在于多中,本质存在于现象中并通过现象(多)来表现。在探索世界的统一性过程中,人们所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想找到一个实体,忘记了哲学对这个矛盾的世界的关键认识,所以他们把空间——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当作了物质存在的形式而非内容,也把抽象性的宇宙概念当成具体存在来看待。在哲学范畴系列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无为因,有为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切存在都表现为某种具体的空间形式,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唯一共同的性质,唯有它才是内容,万物都是它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相反,时间也不过是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物质运动,中华先祖五千年前已把这世界定义为时空,现代人至今不能理解。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人物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他们的最大贡献在时空理论,他们的不足也在时空理论上,今人要想对前人有所突破也只能是在时空理论上。我曾在《波粒二象解》中说:
“古人比我们聪明,请听《尸子》所言: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界为方位,世为迁流。’(《楞严经》卷四)
“代代相继为世,疆边域限为界。”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要确定
时间与空间的,—般法则的遵行。
横向空间分为层次等级,纵向时间划出系统过程。
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具体时空。
靠界度层系联结,世界才成一统。

宇宙大一统,空间作名号。
老子时代,人们认识的只是宏观世界,现代人类又认识了微观世界,于是我们有了两套系统:一个只讲空、时、物,另一个除这三样东西还讲四种作用力。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微观与宏观各自同一,再把二者合一。
我们了解了宇宙的层级系统结构,把它统一起来就非常容易了,无非是用同一之法,逐级向上同一。这个归纳过程,老子在《道德经》中未讲,它是老子自身的心路历程,他只是把自己悟到的真理向我们讲述,而我们要真正理解老子,就需“重走长征路”,重登金字塔顶,体验前人心路艰辛,方能大彻大悟。宏观上,科学界现已上到第三级,正在向第二级和顶级努力。我们已使万物归于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这三个东西,牛顿把它们看成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他认为时空都是绝对的:“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所谓绝对时间是“……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9—20页)物质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中运动变化,而空间和时间不变,它们仅作为物质变化的坐标。牛顿以把这个世界三分的方式建立他的经典力学体系,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是科学发展必经的一步,这是我们不能责怪牛顿的历史因素。一百年前,经典力学无法再解释某些物质现象,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发展出量子力学,被认为是连续变化的无限世界,在微观领域中变成了不连续的有限世界。在另一方面,宏观世界也被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给予了新的解释,经典物理学跨入了近代的门坎。爱因斯坦把牛顿相互独立的“三”,变成了相互联系的“三”,即把绝对时空变成了相对时空,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运动一起变化,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前人未从“三”进到“二”和“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思想工具,二十世纪中期,走向统一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我们若处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什么也不是,所以不要批判他人。历史把寻找统一场的重任交给了现代人,应该庆幸尚有一块科学空白可供后人填补,我们切不要错过这个历史机缘。
物理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形式,所以物理学下又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具体科学。具体形式所表现的具体规律虽然各不相同,它们必然有共性,服从于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研究物理学,首先必须搞清这一基本规律。物理学从其历史发展来看经历了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两个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在认识对象不同所产生的时空观念的不同。人们从中观即人体尺度进入了宏观和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进入了高速运动,因运动速度不同,人们的时空观念相应变化。只有同时适应微、中、宏三大尺度的时空观念才是正确的,才具有普遍意义。
爱因斯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统一场的研究,到临终未获结果,此事我多次提及,就是想说明:割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同一性,是不能使这个世界统一的。老子高于我们所有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条统一这个世界的捷径,就是把人们看来相互对立的事物同一,使“三”归为“二”,再归于“一”。“一”是同一,又是整体,所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要学会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个整体,也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把低层级事物看成是组成高层级事物的要素。你认为微观与宏观不同,各有各的运动规律,这个世界怎么统一?东风也好,西风也好,首先它都是风,这就有了共性,不就统一了吗?它的本质不都是空气的流动吗?物、空、时,三个东西怎么统一?很容易,物质是什么?是不同形式的空间存在!没有空间形式,就没有事物,那个大爆炸假说的“奇点”没有了空间状态,也就否认了宇宙的存在,哪还有宇宙的诞生?时间是什么?是空间形式的变化!所谓物质运动不就是空间状态在变吗?那被称为机械运动的基本矛盾的“飞矢不动”的悖论,不就反映了时间无限分割所导致的空间状态,从空间位移运动变成了静止吗?它也以微分的数学方法说明无限即是有限。那无数的物质具体形态,其共性就是空间。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物质形态是空间形态的表现,而不是相反。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颠倒了抽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物质形态同一于空间形态,我们就从“三”进到“二”,再把时间同一于空间变化,我们就从“二”进到了“一”。在人类认识史上,只有老子给我们指出了这条通向大统一的道路。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注释者都把“大”说成是“广大”、“阔大”,望文生义,当作形容词来用。“大、小”作为形容词本是用来描绘空间状态的,但老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大”当作名词来用的,是“强名之”,不是“强形之”,这种常识性错误是不该犯的。“强名之曰大”,“大”作为形容词当作名词时,直接指代它原来的描述对象——“空间”,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旧的空间形态不复再现,所以说“大曰逝”,“逝”即时间。空间变化存在周期循环,到一定极限就会返回起点,这就是“远”和“返”的含义。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承继老子的观点,我把统一场看作了空间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赋予老子的空间场论以现代形式。
在对时空的认识上,古人大都把空间看作是虚空。亚里士多德进了一步,认为空无一物的虚空不存在,空间必是充实的,是一个物质的连续体,空间由物体间的关系构成,时间和运动都是连续的。牛顿集近代时空观念之大成,提出了绝对时空观念,他实际又退回虚空的观念上。虽然牛顿的时空观是对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抽象,可使人们在经验范围内不必考虑运动物体的时空特性,但不能据此就认为时、空、物三者可以分割开。黑格尔就不同意牛顿三分割的形而上学观点,他指出:“它(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空间和时间都属于运动;速度,运动的量,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运动也可以说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空间和时间最初在运动中取得现实性。”(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88页)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使人类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他把空间和时间与运动联在了一起,运动时“钟慢尺短”,我们看到低速运动的物体似乎本身无变化,实际只是变化微小而已,高速运动则有很大变化,你要达到光速先要变成光。“钟慢尺短”就是运动的显现,物体本身也同时收缩或分裂膨胀。中观人体尺度,物质空间的量变到发生显著质变,有一定弹性幅度,使人们忽视了空间变化。而微观和宏观的空间变化显著,它们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佳工具和实验场。必须指出的一种错误理解是:“钟慢尺短”的相对论效应被说成是物质运动所带来的,而且说运动物体本身并未变化。人们忘记了黑格尔所说的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不能把物、空、时看成是三个独立的东西,运动就是空间的连续变化。空间作为所有存在的共同本质,它是最大共性,一切物质不过是不同的空间形态。老子处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早期,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虽然他天才地认识到了自然界作为空间形态的本质,但无材料来说明空间的具体性质。现代人类秉承2500年的科学进步,有用现代科学来说明空间场实质的义务。

三、   四力皆引力,量子相对效。
宏观上我们把三种东西归一为空间,微观是不是这样呢?在自然界四种作用力中,电磁作用对中性物质影响不大,它存在于荷电粒子与光子间;弱相互作用存在于光子外的所有粒子间,主要表现在衰变过程中。强相互作用只存在于核子内部及强子间,只有引力作用具有普遍性,如把四种力合一,只能归到那最具普遍性的东西上,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一些人总想把四种力归统于人们较为熟悉的电磁力,恐是费力不讨好。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评委们把3名美国科学家的成就称为“夸克世界中的一个多彩发现”,称这3名得奖者的发现涉及了诸如:什么是大自然中最小的粒子;这些粒子如何组成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自然中存在着哪些力以及它们怎样相互作用等物理学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20世纪乃至现在都是物理学家们最渴望找到答案的谜题。强相互作用即使核子结合为原子核的核力,重子和介子都有强相互作用,因而又称为强子。人们认为较重的粒子都是由更微小的粒子——夸克组成,虽然一些实验与人们的某些理论接近,但至今未分离出任一种夸克。夸克被关禁闭说明夸克模型并不合理,所谓“渐进自由”也与宇宙这个大实验室的实例不符。从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天文现象都告诉我们,物质粒子越接近,它的密度越大,质量越重,引力越强,越不自由,哪有什么“渐进自由”!我们赞赏美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但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诺贝尔奖仅能看作对科学探索精神的鼓励。
“一”代表着整体和普遍性,归一必须归到最具普遍性的事物上,这既是哲学原则也是科学原则,不懂得这一点,势必要碰壁。
宇宙是具有万有引力的空间场,可认为空间场即引力场,而引力即是重力,这一点牛顿早就意识到了,在谈到自己1666年一系列重要发现时说:“这一年里,我开始想把重力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在求出了在内球面上一个旋转的小球对月面的压力后,我就从行星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开普勒定律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后把使月球保持在它轨道上所需要的力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做了比较,发现它们近似相等。”实际上,引力和重力不是近似相等,而是完全相等,就是一回事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为前提,也认为空间具有重力结构,引力即是重力,因而我们可以把此“一”设定为空间重力场,用其说明一切宇宙现象。如地球上的物体抛起后会自然下落,就是因为有重力作用,地球引力即重力,实际一切引力皆为重力。“一可说明多”,即顶级原理、顶级公式可以说明一切事物。物理学旧理论缺乏想象力,未能将之推广。恒星、行星、卫星、彗星为什么都按一定轨道运动,因它们要遵从万有引力空间重力场的规定。 宇宙空间中的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包括椭圆)运动都是按空间重力场重力分布区来进行的,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实质。
在物理学上,质量和重量两个概念不同,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以粒子数表示,通常以核子量为质量数,为不变的常量。重量是地心引力产生的向下的力量,它因各地区引力的不同而有差别,人们认为离地心远的物体离心力大,抵消了部分重力,所以物体在两极比赤道重一些,在低处比高处重一些。这个差别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空间结构的重力性质。静止状态下,所有的物质一定要按密度,即重力原则来分布,作惯性运动;如果物质密度变化了,物体就应处于相应的空间区域,从原有位置到新的位置就形成空间位移的机械运动,形成加速运动。我曾在《也说彗星》这篇文章中指出:彗星的产生是由于太阳系两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时,冰雪(包括氢冰、氨冰、干冰和水冰)融化,密度加大向内层空间移动而形成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也因为冬夏远日点和近日点行星的密度有差别造成的。行星的进动一方面是因太阳不断辐射能量使太阳系总能量减少,空间收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行星自身质量减少密度加大,需要转移到更靠近太阳的轨道上去,这是引力进动的实质。
在一定条件下,重量就是质量,重力场就是质量场。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 mc2说明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表明质量场也是能量场。空间场、引力场、重力场、质量场、能量场,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宇宙所使用的不同概念,其实质相同,不论你是讲能量还是讲重力都指同一个东西,这个世界就统一了。这样,在空间场论中,牛顿力学三定律成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不同引力状态下的理论,整个力学统一在引力场论之上。这一本质属性构成物理学及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化学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同期以及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都必将建立在空间重力场能量守恒基础之上。有了这一理论,我们甚至能计算出不同能量状态下电子运行的轨道,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一,只要知道原因,就能知道结果。人类认识深入到了自然本质,“第一推动力”就是引力,上帝就是大自然本身。一切神话都将成为历史,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外星人和超光速等都将寿终正寝,建立在观测事实上的新理论将取代它们,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利用也将有一个飞跃。因此,当你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最早了解到老子的伟大思想。”
我们的宇宙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尺度空间上各向同性,也就是从整体上看,宇宙中的物质均衡分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是能量守恒规律的要求,是宇宙和谐优美的标志,也是辩证性自然的表现,其均衡量度为2.7K。但从小尺度看,从局部看,物质分布又是不均衡的。这是因为在宇宙中,第二级结构是星系团,星系虽有大小,但在星系团内按能量守恒要求形成互补,保持2.7K平衡值。第三级星系是宇宙基本要素,星系结构以下的物质分布完全按重力分布,极不均衡,但星系总能量按在星系团内的互补或接近或略高于2.7K,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如统计力学就是在不均衡中取其均衡值的一个例证。大尺度空间没有中心区域特征,重力中心在星系以下的天体中才有突出地位的事实还说明宇宙没有中心,也不可能从某一中心点爆发而成,恰是星系才是由一质点爆发产生的。“常道”不懂得凡是具体的存在,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不懂得整体存在于部分中,均衡存在于不均衡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中的辩证法两极同一的道理,只能站在众妙之门外。
空间重力的实例比比皆是,地球如此、太阳系如此,银河系也是如此。地球的最外层是大气层,中间是作为岩石层的地壳,地心则是量子结构的引力子核即中微子核。太阳作为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居太阳系正中,八大行星及两个小行星带按质量密度从内向外的顺序排列,凡与这个顺序不符的,都是计算有误,如类地行星未计算大气厚度和质量,如重新加以测算,行星密度差(包括两个小行星带)为0.5。我们看到银核有一个大质量黑洞,为最大重力区,向外,恒星密度渐疏,重力渐小,到外层银晕,已变成稀疏的星云,间或点缀着一些球状星团。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都是旋涡星系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由于能量的释放,它们的空间由旋涡状收缩成现在的样子。我也曾提到: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空间重力结构作为宇宙的普遍性不仅存于宏观中,也存在于微观中,粒子也都是重力结构。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质子转,却不会落到质子上,而正、负电子却会相湮灭,这不是违反异性电荷相吸引的规律吗?空间重力结构正好能解释这个问题。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位于氢原子核心,电子是密度最小的粒子,重力结构远小于质子,所以它只能按重力分布在质子外围运动而不会落到质子上。而正、负电子质量相同,密度相等,可在同一空间区域存在或相结合。根据玻尔提出的能级分立原则,电子在核外各能区的分布也必定符合引力平方原则:从低能区到高能区,电子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核子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同样,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是重元素,按密度应存在于地层深处,当它们被地质运动带到地表时,就必须裂变为较轻的元素才能与地表空间重力结构相适应。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上靠近放射性元素的重元素放到月球上或太空中,它也会变成放射性元素,以便和那里的空间状态相适应,这个重力原则也是适者存在的规律。
因为物质必须按重力原则构成,所以就物质构成而言,只存在原子、离子、量子三种形态,它们构成三角正向顺时针循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人们较熟悉的固、液、气三态均属于原子内部的二级形态,三者仅是原子间的距离有变,而原子本身未变,在能量增减时可以膨胀或收缩。等离子态下,原子分裂为正、负离子,无论温度高低,都不能再使二者复合,所以我们既能看到太阳表面日冕中存在着百万度的高温等离子态,也能看到宇宙中接近绝对零度的等离子星云,那是高温等离子体膨胀降温的结果。当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下,4000度以上的高温就可使核子裂变,在正、负电子相湮灭变为光量子向外辐射的同时、引力量子——中微子内聚星核。引力量子在黑洞中吸附能量再重新聚合为原子,开始新的循环。在《波粒二象解》第四部分的极限公式一章中,我提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 = c  (E为能量,c为光速,m为粒子静止质量,p为粒子动量。)上述公式的平方根有正、负两解,你可取正号,也可取负号, 实际是说能量有正态和负态两种形式, 但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正能态而将负能态舍弃。质能公式代表我们世界最基本的物质状态,怎能因与常识不合而将其忽视?狄拉克在建立他的相对论电子波动力学方程时也出现了负能解, 他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从而提出了正电子设想,导致了重大发现。负能态是什么状态?举例来说:人们劳动要消耗体内的能量,可看作内能的释放。为了维持劳动的循环,人需要补充食物和睡眠休息,可看作内能的吸收。如果我们把人当作一个基本粒子,他的劳动状态就是正能态,休息、补充食物的状态就是负能态。反之,我们把人看作是宇宙,他的劳动状态就是现存物质的正常演化状态;他的休息、补充食物的状态就是星系能量释放后坍缩为黑洞再重新吸收光辐射及一切能量的状态,人一昼夜的循环类似宇宙一个创造周期的循环。
恒星燃烧到一定时间后为什么不再继续人们所谓的聚变或裂变过程,而坍缩成白矮星?那是它的能量释放殆尽,所余质量已非能量,万物都在循环。恒星,星系基本是一个模式。现今所有实物粒子都由一种最基本的量子形式构成,都是它的不同的正能态。一旦能量释放完毕,万物湮灭,基本量子便回归负能态即零能态,重新开始能量的吸收和集聚过程,这就是宇宙的循环,也是物质形态有无的循环。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其中的“无”便是指负能态,有即指正能态。有无相生,乃是正、负能态共生且循环不息。
把能量作为宇宙本质,是前人指出的方向。宇宙是恒星的世界,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他星际物质都是恒星的附属。每个恒星都进行着剧烈的核反应,向外辐射各种形式的光和粒子。电磁能、化学能、机械能,最终都要转变为热能,按理宇宙的温度应该不断上升,但其背景温度只有2.7K,即使超新星的爆发和白洞的喷发都没有使这一温度变化。按大爆炸假说是因为宇宙膨胀使宇宙空间辐射保持均衡,但它又告诉我们物体膨胀速率不同,离我们愈远的天体退行速度越快。退行快的或说天体间的距离大的,其辐射量的平均值较小,温度应较低,但宇宙各处的温度都一样。合理的解释是有释放,有吸收,二者速率相同,因而能够保持温度平衡。宇宙就是在能量的辐射、释放与吸收、储存两极同一的循环中存在的。宇宙作为最大的系统层次,作为最大的门类概念和最高抽象,实际是个抽象物,它是没有实体的,但它是有实体的低层级事物的概括,它是作为实在的部分的集合。所以它存在于下层级——第二、三层级的星系团和星系中。作为抽象能量、抽象时空,它没有了生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所以宇宙是静态的、稳恒的,它与各星系作为动态的、变化的、暂时的具体实在相同一,构成相对哲学和物理学的宇宙论。辩证法是同一之法,它不承认事物的对立,不承认事物有纯粹的、脱离了具体存在和个性、特殊性、偶然性、相对性的抽象概念及共性、普遍性、必然性、绝对性,反之亦同。它也不承认事物的整体(一)、过程及相互联系、变化原因可以脱离其部分(多)、阶段及相互区别、变化结果而独立存在。所以宇宙的存在是以星系的存在来表现的,抽象即是具体,宇宙就是众多的星系。现象包含并表现本质,星系包含并表现宇宙,星系的集合即是宇宙,也可以说星系即是宇宙。宇宙学专门研究宇宙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由于人们不了解哲学作为宇宙观、世界观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不了解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便把虚无的东西当作实体去研究,天文学家们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搞出来的只是像宇宙大爆炸这类荒诞的东西。人类一直在追求大统一,但旧宇宙学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更加分裂和混乱了。
在能量守恒性下,大尺度空间内各种元素含量也守恒,所以我们在恒星级以上天体及空间区域中,氦丰度都在29%左右。既然没有什么宇宙大爆炸只有星系大爆发,那么它的元素丰度在星系形成之初就是恒定的。如同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是从具体中抽取出来的一样,守恒存在于不守恒之中,大尺度的守恒是从小尺度的不守恒抽取出来的,氦丰度在恒星级以下是不守恒、不平均分布的。例如类木行星上的氦含量远比类地行星高。氦丰度涉及的太阳能量问题我将有专文评论,这里仅指出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反应在整个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实验数据向我们证实这一过程,这在号称实证的科学领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是一个特别假的“假说”。如果太阳上真有这样一个过程,氦含量应不断增加,但所有恒星,不管新老,都保持一个恒定值。热能是微观粒子运动产生的,温度高说明粒子运动快,它所占据的空间也越大。物质为什么会产生电离,是因为电子吸收能量后,围绕原子核运动的速度加快,不断向外跃迁,最终脱离核子引力而去,产生等离子体是需高温的,温度高就意味着分裂而非聚合,氢弹的爆炸不是聚变而是真正的核裂变——核子完全裂变了,所以在氢弹爆炸现场你是找不到氦的,那些衰老的恒星中氦丰度也依然不变。我对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发明一个新的永动机——核聚变而感到悲哀,那里浪费着十分之一的人力和物力。核聚变研究也不是没有成果,人们已经站在新能量面前——他们成功地使多层CD靶丸变成等离子体,再进一步就可实现原子核的完全裂变,再现太阳表面能量释放过程。但人们一门心思想着聚变,只把裂变当辅助手段,忽视了唾手可得的成果,如把重心转向裂变,凭现有技术完全可成功实现产业化,脚下即是最高峰。
讲四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不仅查无实据,也有违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津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它只按一定方向进行。从微观上看,在热传导过程中,自然过程总是沿着使粒子运动向更加无序的方向进行。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动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动能小。这是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我之所以否定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不仅在于它们没有实验证明,更在于它们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从低温到高温,我们只看到微观粒子动能加大,其空间膨胀,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再到等离子态,微观粒子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不断趋向于分离和分裂,这个趋向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高温下只有粒子的分离和分裂而没有聚合。在自然界规律中,力学规律和热力学规律相联系着,同为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因为能量终以热量表现出来,所以能量守恒才以2.7K为标志。第二定律讲不可逆,是因为能量释放后不可能再收回,只能从外界补充,能量的聚合与重新收回只能依赖于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也可看作是黑洞物质绝对零度的超低温,对一切高于它的温度的能量的吸附作用。在宇宙空间中,除了恒星附近,大部分空间都是超低温状态,它说明,低温才是最本质的宇宙状态,而我们的专家却更喜欢高温的炼狱,大爆炸、核聚变、星云假说,无不描绘出一幅高热状态,为什么就不解释一下低温的成因呢?无人对明显违反客观规律说法提反对意见,岂非咄咄怪事!每一个领域中起作用的普遍性规律,进入这一领域的事物都不能违反,没有例外,所以凡涉及温度问题,我们都要用热力学规律检验一下。当物理定律和理论假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相信理性,应该依赖那普遍性规律,凡违反它的都判断为错,不管那些假说多么花梢诱人,因为历史从来都站在普遍性一边。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自提出以来,尚未观测到一个实例。人们视力所及的天空中的星星,除银河系内的外,都为星系,而非单个恒星。而能观测到的河外星云中,我们没有找到形成中的恒星却找到了中子星(射电星),最有力的证据是蟹状星云,它是1054年7月中国史籍《宋会要》记载的天关客星,公认的超新星爆发的遗迹。星云的主要成分是等离子体,我们已知等离子体不能聚合,那么星云怎么会收缩为星球呢?一方面,星云假说无例证,另一方面,其反向的超新星爆发斥力辐射,抛散物质膨胀形成星云却有着众多观测证据,我们是应该漠视实证还是修改理论?无疑,真正的科学态度是后者。
举一反三,所有的大型星云都产生于超新星爆发。而确切地说超新星不是单个恒星的衰亡,而是整个星系的衰亡,只有衰亡的星系向黑洞的最后一跃,才产生出超过太阳百千亿倍的能量。恒星衰亡后变成的白矮星,不管大小,都尚有剩余能量,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仍是正能状态(以2.7K为标志,其上为正能态,其下为负能态),所以不能变成黑洞。白矮星在星系的重力场中,依重力原则向银核聚集,待星系中所有恒星残骸都聚到银核后,重力(引力)作用使中微子全部聚向银心的同时,斥力作用将剩余正能物质全部膨胀裂变抛出。中微子核在外层物质膨胀绝热降温作用下,终于达到绝对零度,形成黑洞,原有的星系空间也收缩为零,物质达到最大密度的量子形态。人们所说的中子星、射电星其实就是黑洞。银核的物质为什么那么密集,正是星系演变过程中重力变化的结果。
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何光速不变,有了空间场理论,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光作为纯能量形式实际也是最大空间形式,光辐射实际是能量在空间场中的传递。此处能量变化导致的空间变化会引起相邻的空间调整,这就是能量的传导。如水波是水分子对能量的传导一样,光波是空间场对能量的传导,它是瞬间作用,光速实际是空间调整速度,你不管在哪里测试它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超光速。
空间重力场还规定了不同质量和密度的物体所应占有的空间及在整个能量场中的位置。如一个恒星系统,它的范围远大于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星际空间中间线实际就是恒星系的分野,此处能量的稀疏,物质的松散,使得任何航天器都通不过重力场这一关,也就是航天器所携带的能量不足以使它摆脱重力场的束缚,它必然像彗星一样,还会回到太阳系内某一重力区。你要越过星际分界线,先需化作密度最小的等离子体,所以我也不相信任何关于外星人的传说。
几年来,我一直强调哲学宇宙观、整体性认识的作用,有人批评是“坐而论道”,要求用数学来论证,我曾在《波粒二象解》中回答过这一问题。牛顿的时代,人们先认识现象,再分析归纳,认识本质。在具体分析时必须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几何与微积分成为经典物理学的运算工具。爱因斯坦的时代,也需使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物理现象,非欧几何和统计学成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现代物理学走向大统一,不是要更新数学工具,而是要更新思维。是知性对立性认识阻断了通向统一的道路,所以要用理性,用黑格尔和老子的思想去代替旧思想。在人类认识的此一循环中,知性无法理解两极同一的自然本质,不得不借助理性思维。由于自然极限的存在,人类无法通过实验再现量子宇宙的发展进程,只能依赖于观察,从宇宙这个大实验室中得到新认识。我们有着足够多的实验数据和观测事实,面临着怎样清理诸种认识,确认真理的问题,这就必须依赖哲学思维。我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新视角、一种新思维、一个新框架,数学工具完全可依赖现成的东西,并不需另起炉灶。我希望国人能率先接受老子的思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做出重大创新,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用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来看世界,我们不但能澄清许多错误认识,使人类认识产生一个飞跃,而且可以统一人类认识,人法天地,是人类发展之必须。一个统一的人类认识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人类的凝聚力量,使人类智慧更多地用于认识和利用自然力上,大大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这个认识的一体化,是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反映和内在要求,它标志着人类走向大同的开始。过去,我们想以人为干预社会发展的形式建立大同社会,逆自然规律而动,不能不遭到失败。今天,我们以效法自然的形式去建立大同社会,就必然可望成功。“道法自然”既是正确认识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

209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5710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