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注解
+

老子——国学研究中的“阿Q”

作者:sediao    来源:老子论坛

老子——国学研究中的“阿Q”


  老子与阿Q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国学研究中的老子与鲁迅笔下的阿Q却非常相似。老子除了“子”字非常正确之外,其他则均非浅学可以穿凿的了。鲁迅对考据派的调侃不幸被言中了。
  学者们对于解答问题非常严谨,这种态度是科学的。但我以为作为学者提出问题时更应谨慎,而不应一味的求新、求奇、求怪。不然当后人从您的大作中看到这些问题时,您不觉得脸红吗?下面举一些这样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老子是“年老的先生”。一、先秦诸子均以姓称之,为何老子以年龄称之?二、当时是否有这样的称谓?三、孔子73岁,墨子也不小,他们的晚年有人这样称他们吗?四、老子是如何将这一称谓成为专利的?
  老子是“一群老者”。请问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哪一种伟大的思想是由“一群人”创立的?集体主义在这里行不通。
  《道德经》是老子今天一句、明天一段的凑成的。请问这符合人类的写作习惯吗?《道德经》五千言并不长,如果需要这样历时较长的写作。那么先生们一部书动辄几十万字,或曰著作等身。真不知先生们今年高寿?恐怕至少得一万岁吧。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此说影响甚大几成定论。真不知是哪位“天才”从这样一段总共七十多字,占《道德经》篇幅百分之一稍强的文章中看出老子的理想的!并认为“小国寡民”就是原始社会。尧舜时期算原始社会了吧,那时可是“小国寡民”?那么再往上推,黄帝时期可是“小国寡民”?那么再往上推,原始公社该是“小国寡民”了吧。可问题来了,老子距黄帝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原始公社则更远,当时又没有先进的考古学,老子是如何知道的?老子虽身为“图书馆长”要看到那时的文献也不太可能。即便看到的话,对原始人来说,即使当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也会认为是整个世界的,根本不能有“小国”的概念。即使人口很少,相对于当时的人类总人口来说也绝对谈不上“寡民”。即使当今考古学也拿不出“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种人口稠密的证据。因此这只是把今人的想象强加在老子身上。那么历史上是否有“小国寡民”的时期呢?有的,就在老子所处的周王朝。正是周王朝的分封制下才出现了众多的国土只有几里到几十里的“小国寡民”。只要参看“大邦者下流”一段,就可看出这段文章是老子对当时的小国的策略——即示弱、保民。这样的小国若以武力示强则无异于自取灭亡;而国以民为本,如何使民不远徙也就成了基本国策。这完全符合老子的思想。如果“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那么“治大国若烹小鲜”岂不也是老子的“理想”了!最后能够与原始社会搭上边的只剩下“结绳”二字,这有说服力吗?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这是对老子思想盖棺定论式的结论。其中论点颇多包括了“小国寡民”的论点,需要逐一讨论:
  一、老子反对圣人。圣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经常以“所以圣人如何如何做”这样的句式表达。既然老子反对圣人,那么就是反对“所以圣人如何如何做”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解释《道德经》呢?这种论点恐怕只能归结到“绝圣”二字上了。事实上《道德经》说的是如何做圣人,但为什么“绝圣”二字就能改变整部《道德经》的思想呢?关键在于有些学者研究《道德经》连“断章取义”都达不到,只是在“只言片语”上下工夫。
  二、老子反对社会。这也是以孔子思想为坐标的结论。礼制是孔子的治世学说,老子反对礼制因此老子反对社会。那么老子真的反对礼制吗?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曾带孔子实习葬礼,可见老子并不反对礼制。那么老子反对什么?老子用伟大的“道”的思想打破了当时作为人的最高行为规范的“神”的思想,并提出把“道”作为人的最高行为规范。而此时孔子却提出了用“礼制”这种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人的最高行为规范的学说,老子当然要坚决反对,并指出其将贻害无穷。
  本人以“浅学”而“穿凿”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只是希望学者们自爱,提出问题时自己先问问能否站住脚。而他人提出问题时也要先对其证伪,而后才做进一步研究。就如有人提出树上长鸡蛋,学者不是先研究树上是否长鸡蛋,而却热烈的讨论树上如何长鸡蛋、产量多少、如何提高产量等,到头来也只能是一场空。最后请大家沿着这种研究方法,去找出类似的问题,为老子研究正本清源。也希望大家完善这种方法。

阅读:7613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