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研究
+

老子新解二,孔子问礼新释

作者:大汉    来源:老子论坛

二,“孔子问礼”新释
史记所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最能说明在老子眼中,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如何的势利和浅薄,也最能看出在孔子的眼里,老子之说是何等的深不可测。有人推论,老、孔二人,相去二百年,不可能对话,但这则故事据说出自“孔子世家”,又被司马公引用,其意大可推敲,不管对孔二先生是褒是贬,这段文字是相当的精彩,故以我的风格译之如下,再做评论。
话说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孔丘先生,自小苦习“六艺”,为得是成人之后,混个一官半职,以实现自已的人生定位,不料其思想体系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格格不入,才混了一个小官,就触怒了当局,只得下岗。出于无奈,只得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一是宣传自已的学说,二是网罗弟子以壮声势,最重要的却仍是要说服权贵,以求理解,目的还是要得到一些梦寐已求的权力,以验证自已“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理论的可操作性。
这种动机决定了他周游列国的艰难程度,用现代的话讲,叫做四处碰壁,饥不择食。但孔先生有一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又有现代称之为“厚脸皮”的谦逊和容忍的态度,故顶着舆论的压力,风尘朴朴,四处寻找机遇。
这一日,他带领众弟子来到周王朝的首都,为的是拜访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学者,此人道德高深,尚在其次,身居官位,却是首选,如孔先生的理论能得到此人首肯,再引见一下,也许是重获官职的一线生机,故其单人独访,倾吐心声。
孔二求职心切,却不知犯了大忌,这大忌就是他对周王朝和这位要访的人的情况并不了解,用商务语言讲,唤做“对投资对像定位不准”。
时赫赫八百年的大周王朝已处于名存实亡,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群雄争霸,早已不把昔日的主子放在眼里。就连他要拜访的这位名人,也萌生了逃离祖国之心,况老子所尚,乃上古尧、舜年代,而孔子的“克已复礼”,是要恢复早己被老子看扁的周朝气象,所以这次拜访的结局,自然不得而知。
可怜的孔子正所谓“利令智昏”,毫不顾虑老子此时的心情,滔滔不绝,大谈自已的远大抱负,因为他相信凭自已三寸不烂之舌和多年的演说技巧,完全可以征服眼前这位深谙天道的大学者。
但是他错了,沉稳的老子静静地听完他的厥词后,说了一番令他目瞪口呆,足以够下半辈子反思的话。
老子说:“你所追求的理想,是一种早已逝去的东西,你理想中那个年代的人〈周公〉与那个年代的环境都已不存在了,现在只流传着一些并不太可信的传说,其实未必有那种礼乐分明、大仁大义的情况。(如果真是那样,周王朝也不会破败如此)。     懂得天道的人,知道有了机遇应当如何把握,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已的能力,如果没有机会,就应当退于世俗之外,修身养性,以待天时,(而不是象你一样,四处乱跑,逆时而行)。
我听人说:真正做大买卖的人,别人根本猜不透他有多大的实力,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一副极普通的模样,决不把自已的学识四处卖弄,(更不用说借此谋取名、利)。
我劝你改一改目中无人的骄横之气,不要把名誉和地位看得过重,须知追寻虚幻的荣耀和不着边际的所谓“理想”,对你的人品和身体没有一点儿好处。
我帮不了你什么忙,看你活得挺累,就提醒你这些吧!”
孔二先生灰头土脸回到小旅店,心有余悖地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可以在天上飞,鱼能够在水里游,野兽能在陆地上跑,在天上飞的鸟,我可以用栓着丝线的箭把它射下来,在水里的鱼,我可以结网把它捞上来,山上的野兽,我可以下套子把它捉起来,(经天纬地一词,大约源于此段)。
至于龙,我就无计可施了,因为其翱游于云雾之中,不见首尾,连它是什么形状我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去捕捉了。
我今天所见的这个老子,就象一条龙,深不可测,难以琢磨,其短短数言,让我如梦方醒,真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咱们还是规规矩矩回家,踏踏实实去做咱们的学问去罢!”
于是孔子回到鲁国,编《春秋》、注《周易》、教徒授子,开始了他做为教育家的真正辉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老子拯救了这只迷途的羔羊,为中华文明造就了一代宗师。
孔子与老子一样,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但他的学说,老子并不欣赏,这一点,在道德经中可以看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严厉的批评。      老子的境界是追求一种与自然合协的“天道”,孔子力图实现的则是失道后的“仁义”,借用五祖忍大师的话,叫做“未见本性“,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中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原因。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8611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