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研究
+

试用现代心理学诠释《老子》第十九章中“绝圣去知”的意义

作者:xuyifan01    来源:老子论坛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之始”,即“把握现今的规律,用它来驾驭现存的事物,用它来了解远古的起源”。我在这里抛砖引玉,试用现代心理学原理诠释《老子》十九章中的“绝圣去知”的意义。请方家斧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正常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更多地发掘、实现自己的潜能,趋向自我实现或丰满地展示人性。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尚未运用或尚未充分发展的潜能,我们肯定都要比我们的实际表现更杰出。是什么使我们停顿?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那就是,我们自身还有一种与成长相反的情结——逃避。我们像害怕我们自身的至恶一样害怕我们自身的至善,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逃避成长。这种与成长相矛盾的心理几乎是普遍存在的。而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问:谁希望将来当圣人?谁愿意成为伟大的领袖?
    答:……
      再问:假如你们不干,那么谁来干?
    答:……
    
    为什么少有回答?我们敬仰那些体现了真、善、美、公正、完善、取得成功的“圣人”,可“圣人”也使我们不安、焦虑、困惑,也许还有点妒嫉和羡慕,更有使我们自卑、自惭、失去信心、失去自制和自重。
    
    因为我们神圣化了圣人,圣人仅仅凭借他们的存在和伟大,就足以使我们体味到自己的渺小,不管他们不是有意要造成这样的影响,客观上它是存在的。也许是一种无意识的作用,圣人们一出现我们就会自惭形秽,那么,我们很容易以主观投射做出敬畏的反映,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贬低我们自己,这种来自对神圣化的崇高和至善的敬畏是内在的,这是神圣化的副作用。因为敬畏使我们逃避或畏缩自身的成长,压制或抑制我们自身潜在的能力。
    与上述敬畏的心理相反,神圣化的圣人的出现,还会引发妄想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说:“老子(或其它的圣人)感应于我” 如何、如何,“我是释迦牟尼转世” 云云,或者“我质疑某某圣人并超越某某圣人”等等。这实质上也是逃避自我的成长,必然迟早要被他的自以为是和骄矜弄得麻木不仁。
    既然有“神圣化”,就应当有“去神圣化”,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对于直接面对神圣或神圣的事物引起畏惧的普遍性。

    人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要掌握“谦逊”和“自豪”之间的整合。太谦逊了你会自卑,这有碍你的成长;你要成长、要发明创造,你就必须拥有“创造的自豪”,但如果你只有“自豪”而毫无“谦逊”,那么你实际上又是在妄想。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说:“绝圣去知”,就是在提示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自身有神圣一般的可能性,不要让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存在,而局限自己的发展,所以要“绝圣去知”。
    如果你能对“毛毛虫想成为蝴蝶、人想发展成为圣人”感到有趣,那么实际上你便有可能继续成长的尝试,并满怀自豪而不再担心自己这样做是否是妄想。因为: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圣人是常人发展成的。
    “绝圣去知”,“绝圣去知”!人只要越过了对自己的怀疑和局限,不断地超越自己,那就是走在成长为圣人的路上了!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15528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