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注解
+

对《老子》书名及主题的雏议

作者:耶律兆才    来源:老子论坛

           
老子所著五千余言《老子》,是其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观察、分析、思考之结晶。《老子》成书有说其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命而写,但此说经不住推敲。有说是其平生不时而发之言,随述随记或是后人追记而成,此说较为实际。如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整理孔子平生之言论编辑而成。(《汉书  ·艺文志》中刘歆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乎夫子言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限于当时的书写条件,也只能是一句一简、几句一简地记载下来,再经人辑而论纂《老子》的。这编辑过程也不是经一人之手一朝而就的,从帛书、竹简及通行本的时间、内容之不同就可看出。但尽管各版本内容有所差别,可书名不外有二,一是《老子》;一是,《道德经》。
叫做《老子》是按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叫法,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的书名都是取自“作者”的名字或称谓。如孟子的言论集叫做《孟子》,荀子的言论集叫做《荀子》……叫《老子》也可显示《老子》一书之朦胧、深奥的含义。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处是其上下两篇的名称虽都叫“道篇”和“德篇”,但前后次序颠倒。是否就因帛书本有“道篇”和“德篇”的篇名,才有了《老子》的另一种叫法《道德经》,尚需考证。但我觉得叫《道德经》即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叫法,也不符合《老子》全书之真谛。
称《老子》为《道德经》一般解作“道德”的“经”,是讲仁义道德的经典。这是仅就字面上的分析,对全书内容来说不够恰当的。《老子》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并没有提到“道德”一词。所有“道、德”二字,都是分开来讲的,如:“道生之,德蓄之,”“失道而后德,”“道之为物”,“是谓玄德”。“道德”一词分拆为“道”和“德”,就不再是“道德”的含义了。老子也讲“道德”,但“道德”不是《老子》的主题,老子的“道”不是“道德”的“道”,也不是“道理”的“道”,而有其特殊意义,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也有解作“道”和“德”的“经”的,认为《老子》包括“道”和“德”两个方面。“道”是自然力的,“德”是本性,这也是不够恰当的。因为“德”在《老子》有多方面的含义,其内容随文而异,“德”字本身是没有具体内容的,必须看是什么德。如:“上德、玄德、广德、常德、德善、无德”等等,这并不是纠缠在书名字面上的分析,各有各的看法,而是关系到对于《老子》的基本认识问题。必须明确:《老子》的内容主题只有一个(道),而不是两个。(道和德)
因此,《道德经》似应解作“道”的“德经”,即“道”的德性论。“德”也不是道德的德,而是指:德性、品质、条件、功能、修养等等。《道德经》是关于“道”的阐述,而不是关于“道德”的论著。所以“老学”也叫做“道学”,而不叫“道德学”。明确了《老子》的主题思想,才能对老子哲学有比较正确地理解。
由于误解《道德经》,一般认为《老子》是人生哲学,讲修心养性之道。殊不尽然,对于“仁义道德”是先前士大夫所津津乐道的,看到“道德”二字,就从这方面去注老解老,而不理解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以为这是讲一般人的修养品德,而不知这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发的。又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是对统治者而言,老百姓是不会有什么“金玉满堂”的。因此,《老子》不是人生哲学。
老子论“道”,也探讨了宇宙起源和物质运动形态,但《老子》也不是宇宙哲学。
老子的“道”是有所谓而发的,他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物质的结构,目的在对自然研究之中,发现自然发展规律,以应用于社会,以达到改良政治的目的。他对于宇宙哲学的研究,是不够具体深入的,而且还带有很多主观想象的成分。但以当时的科学水平来说,已经是很不差了,我们对其不能作过高的要求。
老子的有些论点,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暗合唯物辩证法,但不能因此而认为他是唯物论者。因为老子是从主观主义出发,以非物质的“道”为第一性,这就盖上了“唯心主义”的烙印。老子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是比较深刻、细致的,他体会到事物内在的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因而也认识到社会现象的矛盾性。当时的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在生活上的严重矛盾,他是看到了,但他本身还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不可能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只是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好人,由于悲天悯人的思想所驱使,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有相当的同情,他的政治思想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老子的政治思想以“道”为最高原则,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他认为当时的政治制度是违反自然法则,因而也是违反人民利益的。对于政治的败坏,他归结到统治者的贪多务得,以满足个人生活享受,未免太简单了。他提出“无为”的学说来,要求统治者修心养性,“无为而治”,也不免是唯心之论。他对于自然发展规律的分析相当细致,但怎样应用于人事,则不够具体,他并没有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他提出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是不切实际的。
老子哲学在科学与政治方面,在今天看来还是很不够的,但在二千五百年前,他有这样的认识也是了不起的。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提出了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在研究古代史上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老子》八十一章,其中关于论治国的8章,论朝政的7章,论天下各国的5章,论战争的2章,共22章。此外提到“圣人”(统治者)的24章,“侯王”5章,“道者”8章,“天子、人主、太上、其上、大夫、众人、夸盗、人、吾、我”的各1章,共41章。其余为论“道”及其他者仅18章。可见全书关于政治的有63章,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确定了《老子》的主要内容——政治哲学。《老子》基本上是政治哲学,也就是说,《老子》的主题就是政治哲学,是执一统万的理论纲领,而不是教人修心养性的人生哲学。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表面上看都不难理解的事实,仍有人于不顾,而抱着“道德”二字不放,非要在“道德修养、修身养性”上大做文章。这实在是对《老子》的曲解,这不是以老解老,而是以人为的观点强加在老子身上;这不是以老为中心,而是以我为中心。这种解老法只能是以自己的认识去诠释《老子》,其结果也只能是不合或歪曲《老子》。诚然,《老子》中是有些修身的内容,但这只占《老子》中一少部分,而这些内容已被道教发扬了,这也是老学和道家、道教的不同之处。老学和道家、道教不是一回事。如是研究老学,就应对《老子》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不能以偏代全从“道德”的角度去研究,这只会走向道教。因此,我认为对《老子》的书名及主题是应明确的,其原因及重要性在此,认识不清,就会走入不同的境地。
为了真正以老解老,我们还是回到《老子》的主题上来吧!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8974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