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注解
+

直译《老子》第六十一——八十一章

作者:耶律兆才    来源:老子论坛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国宜为下。
        
【直译】
大国好比在水的下游,他是天下各国交汇的中心,也是各国的母体。(牝)常以柔静(不强不争)制胜强横,(牡)柔静所属于下位。
所以大国以柔静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以柔静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保护。所以,或者以柔静以取得,或者以柔静被取得,互相信赖,相互为国。大国不过是想把小国放在自己照顾之下,小国不过是想大国接纳他们的朝贡,而不像小国侵略。这样双方都可以达到他们的愿望。大国更应该谦下一些,尊重小国,不要大国沙文主义。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美言可以市尊,每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驷马以先,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直译】
道是保罗万物的。它是善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人所重视的。
善言可以令人尊敬,善行可以嘉惠于人。人的不善可以教育他们,怎能把他们抛弃呢?
就帝位,拜大臣,虽有金玉驷马以作献礼,不如先行学道。
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有所求就可以获得,有罪可以求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重。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知无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易。
     
【直译】
把有为当作无为,把有事当作无事,把已知当作未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对自己的仇怨,不论大小多少都不记在心上,以善意对待仇怨,与人为善。
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易事入手,做大事必由小事入手。天下难事比由易事起,大事必由小事起。由于圣人始终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大事。
凡是轻易与答应别人的,就难得守信用。凡是认为事情很容易的,就会遇到困难。由于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直译】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好,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失掉它。
人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必须始终如一地谨慎为事,才不会失败。
圣人把自己的欲望不当作欲望,不追求难得的东西;把自己的学问不当作学问,只要做群众所做过的事,以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自搞一套。(有为)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者,国之福。
此两者皆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
         
【直译】
古代有道的人君,对于政治不是使人们明了,而是使人民愚昧。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人们的知识多了。所以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福分。
这两种治国的方法,(用智的和不用智的)都是治国的模式。经常知道这些模式,就是有深远的修养。(玄德)深远的修养又深又远,和事物同返于自然,就可顺乎自然。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了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直译】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是因为它处在百川的下游。所以圣人虽然在上位,但对待民众必须表示谦下;虽然领导群众,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头。所以圣人在上而人民不觉得有很重的负担,领导人民,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妨害。因此人们推崇他,而不讨厌他。由于他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直译】
天下都说我们的“道”广大,好像又不具体,不可捉摸。就因为道大,所以才不可捉摸。如果具体的可以捉摸,早就是渺小的了。
我有三件法宝要保持着:一是慈善,二是俭约,三是不敢把自己的打算放在人民的前头。一次对待人民,得道人民的支持,就有勇气;从事节俭,不劳民伤财,就能财用充足;不把自己打算放在先,就能成为一国之长。可是现在放弃了慈而去求勇,放弃俭而去求享受(广),放弃后而去求先,真是死路一条啊!
从慈善出发,进可以攻,攻则胜;退可以守,守则固。攻则天以慈助之,守则天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直译】善于为谋士的不主张动武,善于战斗的不先挑衅,善于制敌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谦下于人。这是不争(挑战)的修养,这是善于运用人力,这是合乎自然法则的。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执无兵,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故抗兵相如,哀者胜之。
        
【直译】
用兵的人说:我不敢争取主动,(攻)而采取被动,(客)不敢因为挺进一寸,而退后一尺。可说是不用兵,不摆阵,不动手,不挑战。
灾祸没有比藐视敌人再大的了,轻敌就会丧生。所以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带着悲哀情绪,经常提高警惕的一方会胜利。
        
        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直译】
我(道)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行。但天下人却不能懂,不能行。说话有宗旨,做事有根本。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就不知有“道”。知道“道”的人太少了,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这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外表平凡)而怀里有宝,(内容珍贵)所以天下人都不容易认识。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直译】
自己知道的却以为不知道,(虚心求知)这是最好的。自己不知道的却以为知道,这就坏了。(病)圣人不发生自以为知的毛病,因为他生怕有这个毛病。因为生怕有这个病,所以不会发生这个病。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止。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直译】
人民是不怕威吓的,你们的大威休矣。不要限制人民的居处,(行动)不要压迫人民的生活。由于不压迫人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
由于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突出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所以舍去前者,而采用后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为善胜,不言为善应,不招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直译】
如果敢于用威,就是死路一条。不敢用威才能活下去。这两种情况哪个有好处哪个有害处呢?“道(天)所厌恶的,怎么还不知道其原因呢?
“天之道”善于克服一切而不斗争,善于应付一切而不用争辩,善于集中力量而不用号召,善于筹划而不动声色。
天网(无形的法网)好比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恢恢)什么也逃不过人民的巨掌。(疏而不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的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直译】
人民是不怕死的,用死来威胁人民是没有用的。如果人民怕死,而对造反(为奇)就杀的话,谁还敢造反?
经常有管理杀人的去杀。那代司杀者去杀的人,就好像代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木匠去砍木头的,没有不自伤其手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直译】
人民所以挨饿,是因为上面的杂税太多。人民所以难活,(治)是因为上面的诸多压迫。人民所以轻易地死去,(草菅人命)是因为上面的为了活得更好。
只有放弃个人的生活享受,才会比养尊处优的人好。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初夏,柔弱处上。
          
【直译】
人活着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草木万物生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枯槁了。所以坚强是死路,柔弱是生路。
因此,兵力强极就会毁灭,树木强极就会折断。可见坚强是下策,柔弱才是上策。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直译】
自然之道好像拉弓一样呢!太高了就按下一些,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
自然之道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但人的行为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者,以供养有余的人。
谁能把有余的部分供养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持有功,有功而不自居,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直译】
天下没有比水在柔弱的了,可是坚强的东西都胜不过它,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柔弱之所以能胜刚强,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圣人说:忍受得起国家的耻辱,才可以当君主;受得起国家的灾害,才可以当天下王。效果和动机往往适得其反。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由于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着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直译】
调节重大的冤仇事件,总还会留下多少积怨,这是不够好的。(怎么可以与人为善呢?)
有道的人君只保存契券,(档案)而人不去追究责任。无道的人君才去凭票(档案)追究。
天道没有亲疏,常与人为善。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直译】
建立国家的面积要小、人口要少,使人民过着简单的生活,用不着什么复杂的器具,人们都安顿在一个地方,不必为了生活冒着危险而远徒。因此,车船都用不着了,各国互不侵犯,社会治安良好,所以用不着什么武器,使人民过着复古的生活。(结绳而治)
用不着什么文化,人们都从事生产劳动。吃好穿好,安居乐业,风俗融洽。邻国虽然相近,彼此可以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但各国人民一直活到老死,也没没有需要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而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得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直译】
老实话用不着花言巧语,花言巧语不是老实话。好事不用争辩,争辩的不是好事。(事实胜于雄辩)精者不博,博者不精。
圣人不是为了自己而积蓄,所有积蓄都是为了人民,这样就等于自己更为富有,把所有的积蓄尽量给人民,就等于自己所有的更多。
自然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施于人民,而不与人民争利。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10265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