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注解
+

直译《老子》第二十四——四十章

作者:耶律兆才    来源:老子论坛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
用脚尖站立不稳,用跨步就前行不了。只看见自己眼睛就不亮,自以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没有长进。在道的方面来说,好像残羹赘疣长在人脸上,这些都是最可恶的东西,为有道者所不取。
           
                 
            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
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吧。它的运行形态(容)姑且(强)叫作“大”。道的运行(大)由近而远,由远而返。所以说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发展都在道的运行之中。
宇宙(域)有四大运行体,(道、天、地、人)这四者之中王也在里面。(属于人)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直译】
轻与重,以重为根本。静与躁,以静为主旨。所以圣人行事处处稳重。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主张,急躁就会失掉根本。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
善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脚印。(指做事没有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说错话。(指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钥匙而别人不能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而别人不能解。
因为圣人常善于用人,所以没有无用之人。常善于用物,所以无废物。这就作“高明”。(袭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这就作“奥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注:“袭明”或作“因明”,是“因是而明”的意思,似可解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作具体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故大制不割。
        
【直译】
虽然知道自己是强大(雄)的,也还保留(守)着柔弱(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样,(水性柔弱向下)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会不离失,就像婴儿那样柔和。虽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缺点和错误)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这样常德(不只强调光明一面的德性)就不会过分,(忒)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极)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样常德,(虚怀若谷的德性)才会充足,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本质(朴)化(散)而为道,(器)“圣人”就可以依靠它(道)为长官了。所以道(大制)是不能不为的。(不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直译】
人们想要把客观世界,(天下)照主观意图加以人为的措施,(为之—无为的反面,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的现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会破坏他,(自然发展规律)坚持、执行改造他的人就会失掉他。
因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或动、或静、或小、或大、或强、或弱、或快、或慢。
所以圣人就去掉过分,去掉过高,去掉过大的欲望。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生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无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直译】
以“道”作人君的,不以兵力称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住过的地方庐舍为墟,野草丛生,大战过后,田园荒芜,必是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战胜了就罢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战胜而不自满,战胜而不自骄,战胜而不自豪。
以强壮侵凌老弱,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就会早死。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
兵器不是好东西,是战争的祸殃,为人类所憎恶,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爱处于左,用兵者则居于右。兵器不是好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只是不得已的时候才去用它,平静不争是最好的。即使战胜了,也不要赞美,赞美战争的胜利,就是表示喜欢杀人,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平时凡是有吉庆的事,都以左边为上位,但战时及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大将军居左,指战员居右。这是说以丧礼来对待战争。战胜之后,对于伤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们。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无形(无名)的。“道”的本质(朴)虽小,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倒它,(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万物就能自然进化。比如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没有命令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匀。
这就出现了(始制)自然现象,(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现象,(名)候王(夫)也要(亦将)认识它,认识了它,就会应用无穷。(殆)
“道”在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直译】
了解别人的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才是聪明。克制别人的只是有力,克制自己才是强。知到满足就是富有,坚持行道的有志。不丧失自己的才能长久,死得其所的人就是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
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是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铒,过客止。道之于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足既。
        
【直译】
凭这个‘道’,(大象)天下各国自然往来。各国相交而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
音乐和美食,可引诱路人止步。‘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
凡事必先有所张开,才能有所合拢。先有所强大,才有所削弱。先有兴举,才有所废弃。先有所给予,才有所夺取。这叫做“微明”。(不很明显,而事实必然的现象。——矛盾的辩证关系)
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国防设备不可以显示给别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候王们如果能遵守它,(道)万物就会自然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直译】
高级的修养( 上德)不求有所得,所以就有所得。(有德)低级的修养(下德)不放弃求有所得,所以无德。最好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作,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低级的修养是为之,(无为的反面)认为有人为的措施是必要的,所以是有以为。
最好的仁术是为之,而无以为。最好的义行是为之,而有以为。最好的礼制也是为之,但结果都是没有用的,(莫之应)就应伸手把它扔掉。
由于不执行道,(按自然法则办事)才有了德,失了德才有了仁,失了仁才有了义,失了义才有了礼。所谓礼是由于人心不够忠厚,社会开始混乱而制定出来的。
以前的智者不认识道的精神实质,而去追求一些表面现象,(华)这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采取忠厚实际的道,(厚)而不采取虚华的仁和礼。(薄)因此才扔掉(去)它,(彼)而采取道。(此)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直译】
古代的得道(一)者:天得道就清;地得道就平;神得道就灵;空谷得道就充满;万物得道就生长;侯王得道就能领导正确。
否则:天不清明,恐怕就要塌下来;地不宁静,恐怕就要陷下去;神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谷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能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能成为天下的典范,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由于贱是贵的根本,下是高的基础。因此候王自称:孤、寡、仆,(不谷的合音)以示谦下,这不是以贱为本吗?可不是吗?所以追求荣誉的不会得到荣誉,不要追求像宝玉那样的文采,受人重视。而要像石头那样的坚润无光,不在人前张扬。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直译】
反面是道的运动方向,道的运用在弱的一面。天下万物从有中生出,有从无中生出。
注:老子认为“强”是正,“弱”是反,有是正,无是反。作用在反的一面。但“有”从“无”中生出,这颇有“否定之否定”的意味,俗话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是这个道理。
   万物从有生出,有从无生出。“无”是不可能生出有的,应该说“从无到有”,这才合乎自然发展规律。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9611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