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 道家研究
+

太极图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作者:方悟    来源:老子论坛


中国哲学,以一阴一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来解释世界,即我们的世界:一个是实物质世界,一个是虚物质世界(俗称灵魂或精神或气或道)。形象的表示就是太极图。《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是认识道的规律,解释剖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整体观。
从太极图角度可以解释波粒二象性。现实的波,最常见的就是水波,是介于不同相界面产生。波不是实体,也不是物质,而是相界或者说不同世界间力量较量的体现。如果脱离实体物质,波面按照连续统与不同唯象映射,就可以得出“从无到有”的结论。换句话说,目前我们观察到的波性可能是阴阳世界(正反物质世界)相互吸引从而从虚空产生并体现出来的象,而我们却将之与场(我认为粒子不过是聚合的场而已,粒子都是不确定的存在)相提并论。在我顿悟这点后,在《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和《西藏生死书》中见到与英国出生的物理学家D.博姆提出的隐含序理论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样。具体如下“实在有两个层次或两个维:一个在物理学和生物学现象的表面显示自己;而另一个则在较深的层次,我们只能间接地知道它。对宇宙的正确描述必须包括这一根本的层次;博姆称之为“隐含的”(意思是向内折叠起来的)。隐含序的基本特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在“显在序”中)所发生的一切事都被折叠在内。一个例子是涡旋”。在可以观察到的显在序世界中,物质粒子的运动不断收到隐含序的引导。这种引导通过一种叫做量子潜能的“导引波”(pilot wave)发生。量子潜能充满整个时空。因此,粒子本身并不具有粒子和波的两重性质:它们是真正的粒子。观察到的波的特性是以隐含序为基础的导引波在其粒子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的结果。”(——这点和我的顿悟是何其惊人的相似!)《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
《西藏生死书》:“大卫?波姆认为在宇宙间运作的多面向、动态的次序主要有三个层面。最明显的是三度空间的世界,包括物质、空间和时间,称为明显的或开展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从哪里开展出来的呢?他认为是从一个普遍的、整体的场域,「一个超越时间的基础」,他称为隐含的或包藏的次序,它是全然涵盖整体经验的背景。他看到这两个次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明显 的次序」中所开展的,又会再度包藏回到「隐含的次序」中。至于把这种 过程组织成各种结构的原动力,他「主张」是 一个超隐含的次序,这是一个更微细而无限的面向。宇宙以三个互相包藏的层面显现:物质、能量和意 义。从「隐含的次序」的观点来看,能量和物质都涵藏着某种意义,而意义给予它们全部的活动某种形式,也给予从活动中所产生的物质某种形式。 心和脑部物质的能量,也都涵藏着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将赋予全部活动某种形式。因此,很显然的,能量隐藏着物质和意义,而物质隐藏着能量和意义……但意义也隐藏着物质和能量……所以,这三个基本观念中的任何一个都隐藏着其他两个。”
另据报道,有特异功能的人士的脑电波呈象多个彩色太极图以及一些开天目的人能够看到印堂处有太极图案。
“教功传法的讲:太极阴阳,宇宙之道。炼功者按此修炼,达到与大自然相对吻合之际,储能、产药、凝聚精华之时,形神吻合心身统一高度有序化时,在腹部丹田处,手上劳宫穴,印堂天目穴能看到一幅幅美丽运转变化的太极图。”
“1984年,在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空间脑功能扫描技术脑涨落图。对夏双全的功法和超距效应进行了两年的系统的重要研究,处理数据达2500万个左右,获取得了肯定的结果,有两项新的发现。其中一项是空间图象分析表明:夏双全高级气功师进入气功态后,调控大脑高度协和有序化时,呈现出一幅幅十分绚丽的脑涨落太极图。”“网络资料《太极图的真面目》”
“功能态下穴位磁效应:孙储琳在气功态下可诱导增强自己穴位磁场,并进行了磁场强度的定性定量测试,确定了一系列穴位磁场的大小及形态特征,首次发现印堂、中丹田等处的穴位磁场确实具有中国古代太极图的形态。”“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论文”
(以上报道未考证、未证实)。
用现代理论物理解释太极图则可以将虚物质世界看着负质量物质世界、或者反物质世界、或者量子真空零点全息场。狄拉克这在二十年代就曾经提出负质量物质的概念。而后,不懈地坚持着这方面的研究。大家知道,狄拉克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而且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流学者。他在认认真真的研究领域里,大胆提出了负质量物质的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特别是目前,很多科学家都在认真地进行着科学实验,力争捕捉到负质量粒子,以便从科学上确定负质量物质的存在性。 而众多反粒子的发现揭示有可能存在一个反物质宇宙。假如存在负质量物质世界、或者反物质世界、或者量子真空零点全息场,那么就有可能应用全息、超光速、负引力(万有斥力)、零维/高维宇宙等来阐述目前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因此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可能揭示生命、理论物理、宇宙奥秘。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39732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