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注解
+

《老子》41至70章

作者:程思子    来源:老子论坛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任何一种理论,但你不了解或了解甚少或仅仅是道听途说时,你往往就会有“下士”的表现---“大笑之”。为什么笑呢?是因为不了解。宗教徒把神看的很是庄严,他们在敬神的时候决不会放肆地大笑;而所谓的无神论者却笑的肆无忌惮。他们觉得宗教徒很可笑,岂不知最可笑的是他们自己。更可悲的是他们不仅“大笑之”,甚至冒充得道之人,向别人传道,自己无道还要传道,岂不害人?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1、男女平等并不是说男女一样。现而今的女人们总想成为老爷们儿,甚至趋于凌驾。阴阳不分,刚柔不分,背离天地之道,此举必将导致伦理的衰败,伦理衰败就会使社会秩序倾斜,最终,国将不国。孔子有感于春秋时代礼乐崩而作《诗经》,以成教化。现在是连《诗经》也没有的年代啊!
  2、现在的人都喜欢教育别人,不论自己有没有道,越是不知道道为何物的人越爱谈论道,象我一样,妄自谈道。这就叫“道貌”。所以老子提倡“不言之教”;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不言之教”,老子也没有做到,他还是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传世。不过幸好他写了这五千字,否则,后人将永失瑰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同样,天不生李耳,天下也是一片漆黑。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贪求金钱,是不知足;贪求名声,是不知足;贪求长寿,是不知足。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
  人们总是耻于贪钱而不厌者,却对强博名声者表现出一种好感。其实,都是贪,本质上有不同吗?甚至,贪名者比贪财者的社会危害更大。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可是大多数人还是说的多,做的少。
“静胜躁,寒胜热”,多一份理智,少一份狂热,所谓成熟,不是指行为的躁动,是思想的理性。
学龄时期学诗,教师的讲授给人一种错觉,浪漫主义诗人是浪漫的,如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是深沉的,如杜甫。其实不然,诗人都是深沉而理智的,起码主流是深沉而理智的,只不过内心世界中有浪漫的成分而已。西方人说中国没有哲学,错,中国有哲学,中国的哲学全在诗中。读一读唐诗、宋词就会明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不是哲学吗?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死后一文带不去,吝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何时了,结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说“为学日益”。
寻道的过程是抛弃杂念的过程,所以说“为道日损”。
佛说:“见性成佛”。只有抛弃了妄念才能见性。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有点儿宗教的情怀。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大悲心”
不善者,为什么“善之”?老子认为恶人也有善根,如同后来的王阳明所说,人人有良知。这一理论在现今的一些人身上显然不能成立了。中国的官员们大多没有“国”的观念,这是良心冺灭的根本。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1、“行不言之教”;“大音希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吾心似秋水,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伦比,教我如何说。
  3、作为教师,“不言”是不太可能的。可是教师说了许多,学生总是不明白,这就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了,教师可能是“言者不知”,或知之不多。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智慧出,有大伪”
对此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我国科学的落后。中国古代有很强的人文思想,但是缺乏科学精神。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1、烹小鱼,不可翻来翻去,否则,鱼会被翻烂的。治理国家,政策、法令、法规不可随意,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增加民众对国家的不信任感。
2、烹小鱼,佐料也不可太多,否则,小鲜不鲜矣。历史上汉孝文帝深得此道,为汉代四百年的久治奠定了基础。
 治理学校不也如此吗?目前教育上所实施的戏剧性的改良,就是把根本性的整体教育拆散成漫无边际的教育实验,把教育分解成互不相关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强制力又力图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可行性,继而用时间来冲淡这一矛盾与抵触,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育工作者由抵触转化为默许,由默许转化为认可,由认可转化为欣欣然。最终,教育本身从整体中剥离---教育中的一种尝试很快让位于另一种尝试。教育的内容、方法也不时的被改变。于是,一部分人陷入对教育的绝望中,他们不再热爱教育,只是把从教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另一部分人则从对教育的潜在恐惧中解放出来,对“前途”充满了盲目的乐观,他们干劲十足,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过多的尝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缺乏自信。越是频繁的折腾教育越说明了对教育的根本性的不可知。缺乏可知性而进行教育,前途光明吗?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
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轻易许诺又不兑现,必然会失去信任。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不考虑它的困难,就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大跃进”时期我们的口号是“三年赶英、五年超美”,我们做到了吗?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1、“善为士者,不武”:
李寻欢的飞刀在百晓生的兵器谱上排名第三,排名第二的上官金虹却死在了飞刀下。江湖中说,没人见过小李的飞刀。因为小李很少出刀,他的刀是用来救人的,不是杀人的。
  2、“善用人者,为之下”: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甘居他人之下,终有国宝。在一次总结大会上他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粮道不绝,我不如萧何;攻城拔寨,我不如韩信。吾能用之,故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故失天下。”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不要轻视你的对手,相反,强劲的对手恰恰值得你尊敬。毛主席说:“战略上我们要重视敌人。”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尊敬的不是汉奸而是抗日义士。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圣人并不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也是混同于一般老百姓。
   别看我穿的不怎么样(别衣帽取人),我怀里有的是银子。当然我们圣人和那些穷的只有银子的人不一样,我们还有思想。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阅读:13734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LaoZi.Net © 2002 说道  豫ICP备1800963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